【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北方朔风】

9月8日,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工作的通知》,其中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信息,引起了很多讨论。

评论员谈外商独资医院进军中国

有人认为,允许外资医院插旗中国市场,会改善国内的一些医疗问题;有的则担心这将导致医疗资源不平等的进一步扩大。

在笔者看来,这两种猜测都有可能,但显然,不管是哪边的想法,都有些过头了。

文件中提到“扩大开放试点”,说明我国之前就有进行过试点。实际上,确实早在2014年8月25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就发布过《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所以这两日新发布的通知并不是一个凭空出现的政策,而是对之前就存在的政策的延续。

而且,虽然现在国内外商独资的医院不多,但是通过合资进入中国市场的国际医疗集团也有不少,它们也引进了不少外国医院先进的医疗技术与管理经验。因此,这份新文件的背后,可能并没有大部分舆论想象中的那么有突破性。

外资医院在中国市场优势有限

盘点一些热门评论,大家对这项政策的反应很大,也有一定原因。比如,很多人担心的不只是这个政策本身,而是把对其他问题的情感投射其中:那些相信外资医院能缓解国内当前医疗困境的,大概是代入了想象之中的西方;而担心医疗资源不平等问题会进一步扩大的,可能是考虑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以及当下美国对我国的各种打压。

这些投射,不能说是错误,但一定程度上少考虑了一些情况。

无论是哪种想法,多少都带有一种预设观念,即认为外企面对国内企业,有着巨大的优势。

有这样的想法不算奇怪,毕竟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入我国市场的外企巨头,确实有不少相较我国企业而言,在资金与技术上存在较大优势。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国内企业的努力学习与追赶,随着时间推移,中外在多个领域的差距已明显减小,我们在很多细分赛道甚至实现了反超。

因此,当下还持有这种旧观念,是不合时宜的。

评论员谈外商独资医院进军中国

在我国,肺癌手术已进入“超微创”时代图片来源:央广网

不可否认,在医学领域,美国依然保有很大的优势;只是,这优势在跨国医疗集团落地方面,未必能体现出来。

大多数能在中国混得好的外企,都会在不少方面推进本土化,比如建立本土化的供应链。跨国医院巨头概莫能外。

这些医疗巨头能有如今的成果和地位,是因为它们根植于欧美的医药产学研一体化体系,那些治疗方案都有最新的研究和临床试验作为基础。而很遗憾,这些医院集团在我国并没有这样的基础,在治疗越来越定制化的当下,并不是简单复制美国的治疗方案就能成功。以肿瘤为例,不同人种在同一类肿瘤上,好发突变天差地别,治疗方案自然各不相同。

而外资医院要在中国实践本土化,还有众多顾虑,比如一来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二来还要考虑所谓的政治正确,尤其是美国人现在正打压中国发展,什么事情都喜欢和所谓“国家安全”沾边,其众议院这两天还通过了《生物安全法案》。

这些问题不是从国外弄来几款新药或引进几台新设备就能解决的。而如果这些跨国医院集团真的愿意花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和中国的医药产学研共同努力,对我们来说,未必是坏事一桩。

另一个现实因素在于,进军中国市场的外资医院,主打的是高端与服务,价格不菲。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年来医改的主线之一就是控费,考虑到当下的经济形势,医保收入不可能大规模提高,这一主线自然也不会改变,那么这些私立的高端医疗系统很大程度上就会脱离医保系统的支持。而我们国内,虽然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对医保控费有诸多不满,但是脱离医保系统的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依然只是小部分比例。

若放眼未来,虽然我国的经济在过去几十年内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说,能付得起欧美标准医疗费的人群依然有限,大多数人会怎么选择,并不难猜。

要知道,受制于美国的制裁,古巴的医疗设备与药品相当落后,和美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即便如此,很多美国人还是会去古巴治病。由此可见,在选择医疗服务时,价格的关键性。虽然我国公立医院的设备总体比不上美国的一些私立医疗中心,但得益于产业升级,总归是远远强于古巴的。衡量多重因素之后,大多数普通人的偏向不言自明。

再说了,国内有钱人喜欢去的几个美国癌症中心,哪家治疗费用不是几十万美元起步?就算折半,也不是国内大多数人能承受得了的水平。并且,除了价格问题,还有支付习惯问题。国内有一部分人确实付得起这个价码,但除非是一家独有的治疗方法,否则以大多数人在国内公立医疗系统养成的支付习惯,很多人怕是不愿意付这个钱。

评论员谈外商独资医院进军中国

在医院便民门诊窗口,群众在咨询特殊病种报销情况。资料图:新华社

我国的高端商业医疗保险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这也限制了这些外资医院和我国公立医院的竞争,同时也限制了高端私立医疗的市场规模。而在过去一段时间,我国公立医疗系统大量增加床位数,使得我们人均床位已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此外,无论是哪家大型公立医院,既不缺在欧美进行过学习的专家,也不缺先进的设备。

在这些情况下,这些国际医疗集团的竞争优势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换言之,当下舆论对于外资医院入驻中国的影响,恐怕有些估计过高了。

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并不是说这样的政策不会带来影响,而是影响不会如一些人设想的那般广泛。

从过去十余年合资医院和其他私营医院的商业经验来看,以利润为首要导向的外资,更合理的选择是专攻一些利润率较高的单一领域,比如妇产、辅助生殖、眼科、高端体检等等——国内专攻这方面的民营医疗机构,有不少的财报确实很好看。

对外资医院来说,开设综合性医院远非一个理想的选择。对医院有所了解的人应该知道,医院各个科室的绩效奖金从来都是旱涝不均的,有些科室就是不怎么赚钱,而这些科室的人才培养也没有那么容易。

同时,从私立医院的分布来看,我国大量三线及以下城市的体量,很难支撑高端医疗机构的长期盈利。在这些地方,外资医疗机构想要和公立医疗机构竞争,是很困难的。外资医院不可能不考虑投入-回报比,因此它们的扩张规模大概率会受限。

那这些国际医疗机构有没有可能放弃高端路线,走基层医疗?坦白说来,这假设简直是异想天开——因为这决策太不利于母公司股价了。

所以,不必过度担心外资医院的进入会如何影响我国医疗的格局。

而从政策规划的角度来看,扩大试点的决定也并不奇怪。我国一直有引进外国优秀企业,以制造“鲶鱼效应”激励国内企业发展的习惯;同时,这样的政策也彰显了我国积极主动扩大自主开放的态度,期待吸引更多国际企业参与建设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对于西方的医疗,我们要学什么?

当然,有一些担心也是合情合理的,毕竟截至目前,我国的医疗改革虽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依然面临很多问题。

实际上,我国之前的医疗改革,就大量参考了欧美的经验。比如,近年来搞得风生水起的集中带量采购,就不是原创操作,我们只是扩大了规模;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费模式,学的美国;分级诊疗制度,则是参考了英国的NHS。这些制度在欧美其实风评一般,如NHS一直是被嘲笑的重点。而我国医改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上我国政府极强的执行力,使得这些制度设计在中国落地后发挥出了积极的效果。

只是,当我们发展到了全新的阶段之后,就注定有些问题没办法参考。

比如,国内一部分医务工作者希望自己能有与美国同行相近的待遇——这样的想法谈不上现实,因为按照中国医学生的普遍家庭条件,在欧美是不太可能上得起医学院的。但是希望获得更高的待遇也是人之常情,而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也是减少灰色收入,提高正当的劳动报酬。

评论员谈外商独资医院进军中国

在美国巴尔的摩的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医生为移植手术做准备。资料图:新华每日电讯

这些美国医院巨头之所以能给病人提供优秀的医疗服务、给医生开顶级的工资,除了高额的治疗费用,还建立在昂贵的商业医保、离谱的药价和天价的医学院学费的基础上。那些面对晚期癌症依然可以多次创造奇迹的医疗中心,是这套商业医疗系统的光明一面;而那些打不起胰岛素的美国糖尿病患者、那些对止痛药上瘾的流浪汉,就是这套系统的黑暗面,二者是互相依存的。

大家当然是只想要光明的一面,那么就不能单纯模仿美国这一套。不过如何做到这一点,谁也没有十分把握。

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比如,现在的医疗提倡个体化诊疗,未来的药物开发也会越来越个体化,这种情况下,集采这种以量换降价的策略是否会失效?我们是不是需要一套全新的药物开发方式?这套方式又该是什么样的?

开放外资医院的影响或许没有那么大,但是在医药领域,我们学习美国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甚至有人吐槽过,申请某些科学基金的申请表,几乎就是美国类似表格的翻译,而医学科研队伍之中,几乎一半都有在美国机构学习研究过的经验。从这角度来看,美国医疗面临严峻问题,学习美国的我们,未来也很有可能会面对同样的问题。

结语

虽然美国的医疗技术依然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相信美国医疗都是值得学习的想法,未免和相信外资医院包治百病的想法一样天真。对于他山之石,我们自然保持开放的态度;而那些唬人的假把式,“敬谢不敏”。

此外,也希望我们的相关行业人员,面对医疗领域当下的许多问题,能保有有别于参考借鉴的想象力,以及敢于探索创新的勇气。

评论员谈外商独资医院进军中国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