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谈论智慧时,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人类大脑。众所周知,人类是智慧的代表,其次是灵长类动物,再然后是猫狗等其他动物。然而,科学家们认为,智慧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体的大脑。在过去二十年中,科学家们发现,智慧可以在生物群体中以一种我们通常不会想到的形式存在。比如,蜜蜂和其他群居昆虫展现出了集体智慧的迹象。单个蜜蜂对世界的认知有限,但整个蜂群却能对环境做出反应。再比如,森林中的树木通过地下的真菌网络相互连接,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神经系统的结构。这种网络使得森林能够识别并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例如,当森林的某个部分需要养分时,其他部分会通过菌根网络提供支持,从而维持森林的稳定。这种跨时空的智慧现象,促使人们提出了“绿色思维”的概念,即宇宙中可能存在具有智慧的行星。

“行星智慧”这个概念可能让人联想到科幻作品中那些拥有自我意识的行星,但科学家们对行星智慧的定义与此不同。这个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生物圈概念的提出。1926年,俄罗斯地球物理学家弗拉基米尔·维尔纳德斯基首次提出生物圈的概念,将其视为一种能够收集和重新分配太阳能的系统。他认为,生命通过控制地球的能量流,改变了地球的面貌,并将地球的进化推向了新的方向。如果没有能够产生氧气的生命,地球可能只是一块毫无生机的岩石。维尔纳德斯基还提出,生命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活动,他将这种现象称为“文化生物地球化学能量”。

1970年代后期,洛夫洛克和马古利斯提出了另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假设——盖亚理论。他们认为,生命通过塑造行星系统来保持地球的宜居性,从而实现自身的永存。马古利斯对集体智慧的理解更为广泛。从这些科学家的观点来看,一旦智慧物种出现,生命与地球之间就可能形成新的规则。维尔纳德斯基将这种智能生命产生的新领域称为智慧圈。智慧圈的形成是由于思想成果在技术中的普及,进而推动了地球行为的巨大变化。维尔纳德斯基甚至预测了互联网和气候变化等现象的出现,但他没有预见到智慧生命的思想成果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罗彻斯特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对行星智能有着独特的见解,他们将行星智慧体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根据他们的说法,行星智能的进化将代表一个集体知识体系的获取和应用,这个知识体系跨越不同物种的复杂系统,并以一种有益于或维持整个生物圈和谐的方式运作。尽管人类和地球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和谐,但我们目前正处于他们假设的行星智能发展时间表的第三阶段。

那么,行星智能发展时间表的四个阶段具体是什么呢?第一阶段是地球形成后的10亿年间,这是一个拥有“不成熟生物圈”的行星。据估计,太古宙生物圈的生产力还不到现在的5%。由于能量容量较低,生命和地球物理过程之间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反馈回路,无法共同进化不同种类的生命。第二阶段是地球在25亿年前到5.4亿年前的时期,这时地球拥有一个成熟的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通过氧气将所有生命连接起来,并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间形成了坚实的反馈回路,使地球变得更加宜居。换句话说,这时的地球开始变得更聪明,其行星智慧开始发展并维持自己的可宜居性。

第三阶段是地球目前所处的位置,即一个“不成熟的技术圈”。在这个阶段,地球上的技术活动已经发展,但尚未与其他系统(如物理环境)可持续地整合。我们的技术圈还不成熟,它没有融入其他地球系统中,只是不断从地球系统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破坏地球系统的可居住性。从长远来看,我们的技术领域是非常不明智的,因为它正在与我们自己作对,使整个星球不受引导地进入新的未知领域。这不是自我维护和自我生产的状态,更不是行星智能的状态。地球需要的是一个成熟的,植根于生物圈的技术圈,即一个能够自我维护整个地球系统的技术圈。只有这样,地球才能完全变得智能,才能确保不会主动降低地球的可居住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