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泰航空,曾经是亚洲民航业的璀璨明星,如今却在风波中艰难求存。

从支持港独的争议,到怂恿罢飞内地航线的风波,再到疫情冲击和服务失误,这家航空巨头的命运令人感慨。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从草创到腾飞:国泰的黄金年代

国泰航空的起点并不起眼。1946年,两位二战退役飞行员——美国人罗伊·法瑞尔和澳大利亚人悉尼·德·坎佐——在香港创立了这家公司。他们用一架二手DC-3飞机,昵称为“贝齐”,开始在香港、上海、广州之间运送货物。

那是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布匹、粮食等日常用品成为航空货运的主力。1948年,香港太古集团注入4500万港元资金,国泰得以转型为客运航空公司,航线逐渐扩展至东南亚各地。这次资本注入为国泰奠定了坚实基础,也让它与英资背景紧密相连。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1950年代,国泰迎来第一次扩张。1958年,它收购香港航空,获得飞往台湾和日本的航权,打开东北亚市场。1960年代,国泰实现全喷气机队转型,淘汰老旧螺旋桨飞机,航线延伸至印度以西地区。

1980年代,国泰开通北美和欧洲航线,如温哥华和法兰克福,逐步跻身国际航空公司行列。1990年代,香港回归前夕,国泰的全球航线网络已初具规模,机队规模达到数十架。

它以优质服务和国际化形象,成为香港的一张名片。1998年香港国际机场启用后,国泰更以其为中心,巩固了亚洲枢纽地位。

这一时期的国泰航空,不仅是商业上的成功,更承载了香港人的骄傲。它的高端服务、英式管理风格和国际化视野,让无数旅客对这家航空公司充满好感。然而,这种英资背景和国际化定位,也在日后成为它的双刃剑。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2019年:政治风波的导火索

2019年,香港因反修例法案陷入动荡,大规模抗议活动席卷全城。国泰航空因部分员工的激进行为,意外卷入这场政治风暴。8月初,香港国际机场成为抗议活动的重要场所,数千名示威者聚集于此。国泰及子公司国泰港龙的员工中,有数百人参与其中。

8月5日,抗议升级为罢工,超过2300名航空业员工参与,其中包括约1200名国泰空乘和飞行员,导致当天150多架航班取消。这次罢工严重影响了香港的航空运输,也让国泰的立场备受关注。

更棘手的是,部分员工的行为直接触碰了政治红线。一名副机长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辱骂警察的言论,并泄露香港警察足球队的行程信息,引发内地公众强烈不满。另有地勤人员在值机柜台公开讨论抗议口号,态度傲慢,激化了旅客的不满情绪。

国泰的英资背景也被重新审视——1990年代末的宣传材料中,曾将内地、香港、台湾并列提及,这一细节被翻出后,舆论认为国泰违背了“一个中国”原则。社交媒体上,#抵制国泰航空#的话题迅速发酵,浏览量突破1700万。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面对危机,国泰高层起初试图保持中立。董事长约翰·斯洛萨尔公开表示,公司尊重员工的个人观点,不会干涉其言论自由。然而,这一表态未能平息怒火,反而被解读为对激进员工的纵容。

8月9日,中国民航局出手,要求国泰暂停任何参与或支持抗议的员工执飞内地航线,并提交所有飞往内地或飞越内地领空的机组名单。这一禁令直击国泰命脉——内地市场占其收入的近一半,航线缩减和客源流失随之而来。

迫于压力,国泰迅速调整策略。8月中旬,公司对涉事员工采取行动:一名副机长因参与非法集会停飞,两名地勤因不当行为被解雇。同时,国泰对员工社交媒体展开全面审查,内部气氛骤然紧张。

8月16日,首席执行官何杲和首席客户及商务总裁卢家培双双辞职,新任首席执行官邓健荣临危受命。然而,这些措施并未完全挽回信任。内地市场抵制情绪高涨,国泰的内地航线收入大幅下滑,品牌形象遭受重创。

这场风波暴露了国泰内部管理的混乱。员工的激进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司声誉,也让内地市场对其信任大打折扣。2019年的抗议风波,成为国泰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疫情重创:裁员与港龙关闭

2019年的政治风波尚未平息,2020年初新冠疫情席卷全球,航空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寒冬。香港国际机场客流量骤减,国泰的客运量在2020年一度下跌99.9%。

全年亏损高达216.5亿港元,创下公司成立以来最严重的财务危机。为了生存,国泰在2020年6月获得香港政府50亿港元的救助资金,但这仅能解一时之急。

2020年10月21日,国泰宣布裁员5900人,其中5300人来自香港本地员工队伍。这次裁员涉及空乘、地勤、后勤等多个岗位,许多员工收到裁员通知后陷入困境。

同日,国泰宣布关闭全资子公司国泰港龙。这家成立于1985年的航空公司在运营35年后退出历史舞台,其航线和资产被整合至国泰。关闭港龙和裁员预计每月节省5亿港元现金流,但重组成本高达22亿港元。

裁员和关闭港龙的决定,对国泰员工士气造成沉重打击。许多老员工在港龙服务数十年,却在一夜之间失去工作。香港航空业工会曾试图与管理层谈判,但收效甚微。

2021年和2022年,香港严格的防疫政策进一步拖慢了国泰的复苏步伐。机组人员回港需隔离三天,导致运力恢复缓慢。2021年亏损缩至50亿港元,但与新加坡航空等竞争对手相比,国泰的反弹明显滞后。

2023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国泰逐渐恢复元气,全年实现98.9亿港元的净利润,客运量稳步回升。然而,财务上的好转并未掩盖其深层问题,新的危机已在酝酿。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服务争议:信任再受考验

2023年5月21日,一起服务事件将国泰推上风口浪尖。一架从成都飞往香港的航班上,一名内地乘客因英语不佳,将“毛毯”(blanket)误说成“地毯”(carpet)。空乘人员虽明白其意图,却要求乘客正确说出“blanket”才提供服务。

随后,三名空乘在机舱后部用英语讨论此事,嘲笑乘客不会说英语。这段对话被乘客录下并上传网络,迅速引发轩然大波。内地网友批评国泰“歧视内地乘客”,社交媒体上抵制声浪再起。

5月23日,国泰解雇三名涉事空乘,首席执行官林绍波发表道歉声明,承诺“零容忍”类似行为,并成立小组审查服务流程。然而,这份道歉未能平息公众愤怒。

中国官媒点名批评国泰服务态度傲慢,香港特首李家超也表示,这种行为“不可接受”。事件导致国泰内地客源进一步流失,品牌形象再次受损。

这次事件反映出国泰在员工培训和服务文化上的不足。长期以来,国泰以高端服务自居,但部分员工的态度却与其定位背道而驰。公众对国泰的不满,从2019年的政治争议延续至此,信任危机愈发严重。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截至2025年,国泰航空虽在财务上扭亏为盈,但处境仍不乐观。2019年的政治风波暴露了其管理漏洞,疫情的裁员和港龙关闭重创士气,2023年的服务争议让公众信任跌至低谷。

在亚洲航空市场,新加坡航空、阿联酋航空等对手正加速扩张,而香港曾实施的严格防疫政策让国泰错失复苏先机。竞争日益激烈,国泰的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国泰的英资背景曾是其成功的基石,但在新的地缘政治环境下,却成为负担。2019年员工激进行为引发的信任危机,至今未完全修复。

内地市场对国泰至关重要,但重建信任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服务争议则暴露出公司在员工管理上的短板,内部文化亟待整顿。

支持港独、怂恿罢飞内地航线,这家亚洲民航巨头,如今下场如何?

从1946年的“贝齐”号到如今的亚洲民航巨头,国泰航空走过了近80年的风雨历程。它的辉煌源于精准的市场定位和优质的服务,而困境则来自外部环境与内部管理的双重失衡。

未来,国泰必须直面挑战,整顿内部文化,重新定位市场策略,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曾经的辉煌已成历史,如今的国泰能否重拾荣光,时间会给出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