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中国稀土新规震撼世界 德国为何担忧

文|王敏捷

近日,中国商务部出台稀土出口新规,宣布将对含有中国成分的部分境外稀土相关物项以及稀土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新规一出,德国经济部发言人立即表示“极度担忧”,欧盟也紧随其后表达“关切”。

一石激起千层浪,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这次新规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稀土新规震撼世界 德国为何担忧

01 稀土之争缘何重要

稀土,虽名为“土”,实则是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被誉为“工业维生素”。它们虽在自然界中并不稀少,但其开采和提炼过程极为复杂且成本高昂。

从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到战斗机、导弹制导系统,稀土元素都是不可或缺的核心材料。

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数据显示,中国控制了全球约70%的稀土开采、90%的分离与加工以及93%的磁体制造。

这一地位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数十年技术积累和产业发展的结果。

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家徐光宪就创立了“串级萃取理论”,首次实现单一稀土元素的高效分离,成本仅为国外的十分之一。

经过几十年持续优化,中国不仅能将稀土提纯到99.9999%的超高纯度,还掌握了钕铁硼永磁体的核心配方与烧结工艺。

中国稀土新规震撼世界 德国为何担忧

02 新规内容精准出击

中国此次出台的稀土新规,其核心在于对含有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实施管制。具体来看,新规覆盖了含有0.1%及以上中国重稀土成分的、由外国制造的稀土磁体和部分半导体材料。

更为关键的是,新规还对使用中国稀土技术在境外生产的相关物项实施了管制。这意味着,凡是含有中国稀土成分或采用中国稀土开采、冶炼、制磁技术生产的磁体,外国企业出口时都需要获得中国批准。

新规对于不同用途的稀土出口采取了差别化对待。对于大部分军事用途的出口许可,中国“原则上不予许可”。涉及研发具有潜在军事用途的AI的出口申请,则将“逐案审批”。

此外,对于最终用途为研发、生产14纳米及以下逻辑芯片或者256层及以上存储芯片的出口申请,也将逐案审批。

中国稀土新规震撼世界 德国为何担忧

03 德欧反应焦虑难掩

中国稀土新规公布后,德国方面迅速作出反应。德国经济部一名发言人表示,虽然现在评估新规影响为时尚早,但德国“目前正就这一问题在国家和欧盟层面进行深入讨论”。

该发言人毫不掩饰地表示,中方日益收紧对技术行业关键矿产出口的限制措施“令人极度担忧”,并强调德国必须减少对欧洲经济区以外供应的依赖。

欧盟委员会也表达了类似的关切。欧盟委员会发言人奥洛夫·吉尔称,欧盟对中方最新出口限制措施“表示关切”。他还表示:“欧盟委员会希望中国展现出可靠的合作伙伴姿态,确保对关键原材料的稳定、可预期的供应。”

德国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有数据显示,除日本外,G7国家在稀土磁铁等关键材料上几乎完全依赖中国。欧盟想要在短时间内建立独立的稀土供应链,难度极大。

中国稀土新规震撼世界 德国为何担忧

04 战略考量多重深远

中国此次加强稀土出口管制,背后有着多层次的战略考量。从资源安全角度看,中国虽然占全球稀土储量的37%和产量的60%,但过度开采已导致部分矿区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通过出口管制,可以平衡“保供应”与“保可持续”的矛盾。

从产业升级视角看,过去中国稀土产业长期处于“挖矿-卖原料”低端环节,利润微薄且受国际价格波动冲击。通过出口管制,可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话语权。

环境治理也是重要考量因素。过去稀土开采导致部分地区水土流失、地下水污染、植被破坏。通过出口管制,可减少过度开采,为生态修复腾出空间。

此外,国际博弈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英国《金融时报》指出,中国的新限制措施类似于美国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DPR)出口管制体系,这正是美国用来阻止第三国向中国出口半导体相关产品的规则。

中国稀土新规震撼世界 德国为何担忧

05 全球产业链重构加速

中国稀土新规的出台,将进一步加速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进程。美西方国家早已意识到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是其“战略软肋”,但建立独立供应链面临重重困难。

美国拨款近10亿美元扶持本土稀土项目,但建设周期长达5到10年,且开采成本比中国高出42%。欧盟试图推行“本地含量规则”,要求新能源汽车必须使用40%本土稀土材料,但其精炼产能不足全球10%,政策形同空文。

更值得注意的是,连美国芒廷帕斯矿产出的精矿,仍有八成要运往中国进行分离提纯。这充分表明,短期内完全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链的依赖并不现实。

欧盟报告甚至提议去太空挖矿,被批不切实际。这些举措反映出西方国家在稀土供应链上的焦虑与无奈。

中国稀土新规的出台,标志着全球资源博弈进入新阶段。从简单的资源出口控制,升级到对全产业链的技术管控,中国正从“廉价供货商”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对于德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而言,单纯的“担忧”无济于事,如何在与中国的合作与竞争中找到新的平衡点,才是真正的考验。毕竟,全球产业链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企图割裂产业链的举动,最终只会伤及自身。(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