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孩子不死、不疯、不病、不残、不废!”

先确保孩子“活着”,我们再谈“优秀”

先确保孩子“活着”,我们再谈“优秀”

来源:钟二毛

早上同事们因为一位院里老师的儿子吃抑郁症药而聊起现在养孩子太复杂了,远不如我们80后70后小时候那会散养就好,特意去搜了在短视频中看过的这张图片,也把同事们的讨论做个总结和大家共勉。


01

当我们拼命“鸡娃”时,学校在忙什么?

很多家长可能不知道,现在学校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教学了。

几位当老师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开学第一个月的工作重点,既不是抓成绩,也不是赶进度,而是观察每个孩子的情绪状态。学校明确要求:情绪不稳的孩子,一律不催作业、不逼学习。

为什么?

因为现在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要脆弱得多。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特别容易崩溃呢? 我们总说现在的孩子脆弱,但可能忽略了这三个现实:

1. 他们活在"全景监狱"里

从教室的监控到家里的智能设备,孩子的一举一动都在成人的注视下。这种无处不在的"被观看感",让压力无处释放。

2. 情感支持系统在瓦解

以前的孩子们在巷子里追逐打闹,现在的孩子被困在公寓和补习班。缺乏同伴间的打闹嬉戏,其实失去了最重要的情绪调节渠道。

3. 唯一的评价标准

"除了成绩,爸爸妈妈还关心我什么?"这是很多孩子的心声。当成绩成为唯一的价值标尺,一旦失手,整个世界的意义都在崩塌。

看看这些数据:

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达到24.6%

高中生的抑郁检出率是初中生的两倍

每4个孩子中,就有1个受到心理困扰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先确保孩子“活着”,我们再谈“优秀”

02

孩子的求救信号,千万别当成“矫情”

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看见情绪。

在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之前,通常会有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无声的抗议

频繁抠手指、咬指甲

反复整理书包和书桌

过度追求作业的"完美"

第二阶段:身体的求救

莫名其妙的头痛、肚子痛

食欲突然改变

睡眠规律被打乱

第三阶段:彻底的放弃

对曾经热爱的事物失去兴趣

不再为自己辩解

说着"随便吧"、"都行"

另外,很多父母会把孩子的这些变化当成"懂事了"也要注意:

那个总要你陪着写作业的孩子,突然说"我自己能行"

那个写作业拖拖拉拉的孩子,突然熬夜到凌晨也要把作业写"完美"

那个爱顶嘴的孩子,突然对你的所有要求都说"好的"

这些看似积极的改变,很可能是在告诉你:我撑不住了。

一位从事青少年心理辅导和生涯规划的朋友告诉我:"当孩子不再反抗,往往意味着他已经放弃求助。"每个"突然变乖"的孩子背后,都可能经历了无数个挣扎的夜晚。

先确保孩子“活着”,我们再谈“优秀”

03

做一个"不完美"的父母,养一个"能喘息"的孩子

想要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或许我们可以试着做这三件事:

1. 每天留出15分钟的"废话时间"

不说学习,不聊成绩,就听听孩子讲学校的趣事,甚至一起说点"没营养"的废话,可以一起去散步等等。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在我面前,他可以只是一个孩子。

2. 主动暴露自己的"不完美"

适时告诉孩子:"妈妈今天工作搞砸了,好难过。"、"爸爸当年数学也考过不及格。"让孩子明白,失败是人生的常态。

3. 建立家庭的"安全词"

和孩子约定一个词,当他说出这个词时,意味着"我现在很难受,需要帮助"。在这个时刻,我们要做的不是追问,而是陪伴。


写在最后

成功和健康比起来......教育的首要目标,从来不是培养"成功"的孩子,而是守护一个完整的人。

在这个焦虑的时代,能够让孩子"不死、不疯、不病、不残、不废"地长大,已经是最了不起的成就。毕竟,我们要的不是一个完美的成绩单,而是一个能在夕阳下开怀大笑的孩子——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远比一个“优秀”却痛苦的孩子重要。把孩子的心理放在心里,也是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功课呢。

我决定下次当你又要为成绩焦虑时,我就问问自己:

在我的孩子“不死、不疯、不病、不残、不废”面前,那些分数和排名,真的还那么重要吗?哈哈哈

与所有正在经历育儿焦虑的家长共勉。

先确保孩子“活着”,我们再谈“优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