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倪匡身背重罪,逃亡时意外坐错火车,偷渡香港后变成大才子 前言: 他曾被誉为写汉字最多的人,而且从没拖过稿或者被退稿;他曾创下每小时写4500字,每天2万字的写作记录;他创作了卫斯理、原振侠、六指琴魔等角色,还替金庸代过笔;他和金庸、黄霑、蔡澜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读者称他为华人科幻小说的祖师爷,他却说,我就是个写小说的,我的话你可别信。 他就是“怪才”倪匡,相对于他的小说来说,他的人生经历更为魔幻。

意外造就的才子 1935年,倪匡出生于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16岁时他刚读高中,报名参加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毕业后随军转战皖苏等地,参加治理淮河和建设农场,到了1956年,他又远赴内蒙古垦荒屯田,后来他不满于枯燥死板的军事化生活,尤其是对“日日都要汇报思想,开会检讨”的做法十分反感,因为经常满腹牢骚,有时候还不计后果的和上司争吵。有一阵子,风雪太大阻断了道路,运煤的大车时时没能到来,眼看自己和几位战友要被冻死,倪匡就跑出去把小河木桥上的桥板拆下来取暖,不想却因“破坏交通”被隔离审查。这在当时是一个重罪,听说要被判10年徒刑,倪匡慌了,跑了。 倪匡偷渡的经历比小说还精彩。 据他自述:有一个朋友帮他偷了一匹又老又瘦的马,在“月黑风高夜”不顾大雪纷飞骑着马不知不觉奔向火车站。此时倪匡感到前路茫茫,便不由分说丢弃老马跳上火车,结果到了大连,后又买了船票回到他的出生地上海。

在《倪匡有问必答》中,他写道: 记得当时有一艘运菜的船,我们一大班人都塞在暗舱里,到了公海没有人巡逻的话,就走上甲板休息一下,大家聊天。到了九龙,就在其中一个码头上岸。到香港时,非常落魄,语言不通又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做体力劳动的杂工。有一份是钻地的工作,就是两手拿个钻地机,咚咚咚打穿地面…… 作为文学青年的倪匡,偷渡到港后,住狭窄的木屋,从“钻地的工作”干起,生活稍有安定后写作投稿。 为了煮字疗饥,倪匡去港后什么都写,这就不难理解其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武侠、科幻、奇情、侦探、神怪、推理、文艺等各类型的小说及杂文、散文、剧本、评论等。由于倪匡交出了漂亮的创作成绩单,1987年他成了“香港作家协会”创会会长,90年代初移民美国旧金山。

“一要温饱,二要发展” 因为曾经的逃亡经历,倪匡遵循着“一要温饱,二要发展”的信条,将人的生存作为第一要素的创作实践,也赋予了倪匡传奇色彩,他曾帮新派武侠片的掌门人张彻写剧本,另喜欢替名家“狗尾续貂”:金庸的小说他续过,古龙小说的情节发展他帮过忙,卧龙生的作品有他的功劳,司马翎的小说也有他一份。 他不认为作家是灵魂的工程师,而视作品为商品。为了实现作品的商品的价值,倪匡自称一小时可写九张五百字的稿纸,而事先是完全没有腹稿的。他曾同时写12部内容分别为言情、科幻、武侠、侦探的小说,在报纸上连载。其中有许多是粗制滥造的东西,但他以“卫斯理”笔名写的《无名发》等科幻小说,却是精品。

倪匡的“科幻王国” 倪匡科幻,文学自有创意:武侠、侦探与科幻跨界整合。最初,倪匡科幻与武侠血脉相连,但很快就转向与侦探融合,常常突现谜团,而破解手段类于侦探、推理小说,扣人心弦。但倪匡科幻作品的武侠痕迹始终留存,如卫斯理、夫人白素、白素父母白老大、陈大小姐陈月兰、白素兄白奇伟等都是武林高手,在各系列中反复出现。尤其是,卫斯理与白素夫妇,几乎贯串所有作品。 倪匡自称喜欢“连作小说”,即反复出现一种或一类人物,熟悉人物反复出场,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虽是连作,但每部都独立成篇,情节较少雷同。主角人物贯串各系列始终,因此,倪匡得以建立出自己独特的人物王国。 倪匡后期科幻小说,由最初的动作冒险、推理型科幻,过渡到以哲理思考为主的创作,如《探险》《真实幻境》,流露出对人类劣根性的批判,不再追求通俗易懂,读者锐减,但倪匡并没有因此改变自己的创作立场,将封笔之作命名为《只限老友》,颇有寓意。

卫斯理之于倪匡 卫斯理,倪匡的经典人物品牌符号,一如韦小宝之于金庸。卫斯理既是倪匡的笔名,也是倪匡喜欢的主人公。他比神探福尔摩斯还神通广大:既是中国式侠客,武艺高强,百战不死,义气重情,行走于正邪之间,结识三教九流,红白黑道通杀;又是西方式超人,与国际警察联手破案,对外星人施与援手,周游列国,精通多种语言,学识渊博,善用最新科技,对未知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富于冒险精神。 倪匡在金庸鼓励下,1962年写长篇《钻石花》,首创“卫斯理”,作为人物主角。该小说最初在《明报》副刊连载,属于当代武侠小说,尚未涉及科学幻想题材。卫斯理习武,功夫得自杭州疯丐金二。他为救美,无意中陷入一场寻宝战中,与北太极门徒交手,与黑帮“死神”、意大利黑手党等各路人马抢夺,最终发现所抢夺的三亿美元的隆美尔宝藏竟是子虚乌有,情节离奇曲折。

争议 倪匡的科幻小说根本就不顾忌作品有多少科学的成分,那些枯燥的科学的原理在作者看来可能还会影响小说的趣味性。科学在他的小说中只是想象的代名词,他只是依据故事情节创作出一些科学的因子,并凭借这些科学因子大胆地、充分地发挥想象,这些想象往往达到了奇幻的地步。这样的小说有其优点,那就是小说悬念丛生、情节完整流畅,有很强的可读性。 但是缺点也相当明显,那就是当那一点“科学”根据无力或无法解释那些疯狂的想象时,小说的故事情节也就沦为了荒诞。由于是为“稻粱谋”,倪匡的小说创作得极快。小说质量良莠不齐,学术界从各自的价值标准出发对他的小说评价也高低不等。 不管怎么评价,倪匡确实为中国的科幻小说提供了另一种思维。 结语: 倪匡曾评价自己是很个性化的一个人,对于他来说,最适宜的工作就是写作,完全是个人的,不必听任何人的意见,在香港不闻不问,一混就是几十年,写作是唯一的谋生方式。老友金庸曾这样评价他——“无穷的宇宙,无尽的时空,无限的可能,与无常的人生之间的永恒矛盾,从这颗脑袋中编织出来。”恰到好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