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突然下令,将不许中国航班飞越俄罗斯领空,理由是这会让美国航司处于不利地位,而外交部的回应反将美国一军。那么,特朗普此举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又会给中美航班造成哪些影响?
当地时间10月9日,美国交通部突然宣布一项提议,禁止中国航空公司在往返美国的航班中飞越俄罗斯领空,还要求中方在48小时内作出回应,并警告称最终命令可能在11月正式生效。这个“最后通牒”不仅反映出特朗普政府的强硬作风,也暴露了美国在地缘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心态。
反观中方的回应则是十分冷静,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10日的记者会上表示,美方的做法不利于两国人员往来,建议美方反思自身政策对本国企业造成的影响,而不是无理打压别国,让全球消费者买单。
不难看出,郭嘉昆没有正面回应美方设定的“时限”,而是将问题抛回美国,等于把这场舆论攻势原样奉还。这种回应方式既克制,又精准点出了问题的根源,不是中方违反市场规则,而是美方自己被自己的制裁困住了。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因为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率先禁止俄罗斯航司飞越美国领空,作为报复,俄罗斯也禁止美国及西方国家航司飞越其领空。此后,美欧航司不得不绕飞北极或太平洋,航线延长、燃油成本上升、飞行时间增加。
相反,中国航司仍可依照中俄航权协议正常飞越俄罗斯领空,以更短航线前往欧洲与北美。这一差距,让美国航司认为“竞争不公”,但实质上是美国自作自受的结果。实际上,早在2023年的中美航班谈判中,美方就曾试图将“禁飞俄领空”与“增加航班数量”捆绑。
当时,美方要求中国航司在恢复中美航线前不得飞越俄罗斯领空,否则不批准航班增加。中方坚持航权问题应遵循市场与国际公约,谈判因此陷入僵局。如今,美方再次动用行政命令施压,显然是想把谈判筹码变成强制命令,彻底掌控规则的主动权。
至于特朗普之所以此时在这件事上做文章,原因不外乎有三个,一是随着2026年美国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急需向选民展示“对外强硬”的形象。在俄乌战事胶着、欧洲盟友不买账的情况下,对中国出手显然能迎合部分保守选民的情绪。二是美国航司在全球竞争中失去优势,行业游说团体长期向政府施压,希望“限制中国航司的便利条件”。
例如,代表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达美航空等公司的“美国航空协会”多次表示,中国航司飞越俄罗斯领空,可节省数小时航程和大量燃料,使美方“每年损失20亿美元市场份额”。这些数据成了特朗普政府行动的“依据”,但背后的逻辑却站不住脚,俄罗斯禁令源于美方制裁,与中国无关,凭什么要让中国承担后果。
三是这项命令发布的时间点,恰逢中美在经贸问题上摩擦加剧。特朗普政府近期频繁对中国企业发起调查,并扩大出口限制清单,禁令背后的政治信号非常明确:美国要在各个领域构建“综合施压”体系,通过多线并行的限制手段,对中国形成持续压力。
但这种策略的后果往往适得其反,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不容简单化操作,任何一方若将双边关系绑在国内政治和选举考量上,都会损害长期利益。中美航班本应是两国合作的象征,如今却被当作政治工具,最终受损的将是民众与市场。
若美方执意推进禁令,只会进一步损害中美互信,正如外交部所说,美方应反思自身政策带来的后果。全球化时代,航线不仅连接国家,更连接利益和民心,用禁令划界,只会让世界更加分裂。
所以说,特朗普政府的这场操作,看似要为美国航司“讨公道”,实则是为美国的失败政策寻找借口。从2023年的谈判筹码,到2025年的通牒,核心逻辑始终未变,用霸权打破市场规律,用政治掩盖管理失误。
对于中国而言,保持冷静、坚持原则才是最有效的回应方式。中国航司遵守国际民航组织规则,飞越俄领空合法合规。中方没有义务为美方的制裁后果买单,更不会在外部压力下改变与俄方的正常合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