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秋,6纵17旅旅长率部回乡,被娃娃们拉着衣角进村。叔叔特意做了1碗面条,并在面上放上了1块发黑的鸡肉块,给旅长接风洗尘。警卫员伸手阻止,旅长却讲:“叔叔热情款待,侄子感激不尽。”

“不知沧海上,月是故乡明”,故乡总让游子魂牵梦萦,只有归乡才能解了乡愁。民国4年,在光山县柴山堡(今属新县)1户贫苦的李姓农家,1个小男孩呱呱坠地。父亲按照族谱,为儿子取名为“德生”,期盼儿子平平安安长大。 到了小德生懂事的年纪,他被送入裁缝铺,当了裁缝学徒。在旧社会,师傅与学徒虽然名义上为师徒关系,实则却是主仆关系。裁缝师傅对小德生非打即骂,每天让他干许多重活,却不准他吃饱饭。 小德生默默忍受了几年,没有学到裁缝技艺(师傅不肯教),只好逃离出去。回乡后,小德生又当了恶霸家的放牛娃,更是受尽了恶霸少爷的鞭打、羞辱。他看尽了旧社会的黑暗腐朽,明白了旧社会“吃人”的现实,积极寻找着救国救民的道理。

民国17年,红军一举解放柴山堡,开始“打土豪、分田地”。“红军为穷苦人做主”的消息传遍大街小巷,小德生听说了革命的主张,心里深为认同,决定跟着红军走。不久后,他给父母亲留下1份书信,偷偷报名参军去了。 此去一别,没想到竟是天人永隔,小德生再也没能见父母一面。几十年戎马倥偬,这位农家汉子经历了战火的淬炼,成长为我军著名的战将。他历任了红35团供给处指导员、八路军太行2分区30团团长、晋冀鲁豫6纵17旅旅长等要职,在战场上屡立功勋。 1947年秋,李旅长接受命令,率部一举攻克了新集镇。新集镇距离柴山堡不远,李旅长思乡心切,特意请假回乡探亲。组织批准后,李旅长仅带着1名警卫员,轻装简行回到李家洼村。

走到村口后,以前欣欣向荣的村子,如今一片狼藉,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李旅长沿着村子寻找,轻声呼唤着亲人的名字,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一会儿,1个老汉从废墟中跑出来,拼命向着后山跑去。 李旅长追上去,将老人家拦住,老汉却拼命挣扎。李旅长连忙解释:“老人家,您别害怕,我们不是白匪,是以前的红军啊。”老汉听到“红军”2字,这才停止了挣扎,喃喃自语道:“红军回来了,红军终于回来了。” 原来,李旅长参军离乡后,反动势力卷土重来,开始大肆迫害工农群众。许多红军家属被逮捕,遭到敌人的残害,李旅长的父母同样遭遇劫难。敌人为了报复,又将李家洼村1把大火点燃,在村中烧杀劫掠、无恶不作。

幸存下来的乡亲们只好躲进大山里,不敢种植土地,靠着采摘野果维生,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红军回来了”的消息传遍大山,乡亲们扶老携幼走出深山,有人认出了李旅长,问:“你是不是德生娃子?红军是不是真的回来了?” 李旅长坚定地回答:“乡亲们,红军又打回来了,再也不走了。”李旅长的叔叔一瘸一拐走出来(腿被反动民团打断),喊:“娃娃,你可回来了,一定要为乡亲们报仇啊。”李旅长紧紧抱住叔叔放声哭泣,多年的思念化作泪水流出,不可抑制。

村里孩子拉着李旅长的衣角,乡亲们簇拥在李旅长身边,众人再次返回村子。有了我军的保护,当晚乡亲们就住在村子里,各家各户又升起了炊烟。李旅长的叔叔拿来珍贵的面粉,非要给侄子做1碗面条,给侄子接风洗尘。一会儿,2碗面条端了上来,每碗面条上面还放着1块发黑的鸡肉,李旅长和警卫员1人1碗。 警卫员实在饿了,狼吞虎咽吃了起来,刚把鸡肉吃进嘴里,却又吐了出来。警卫员放下碗,不让李旅长吃鸡肉,附耳讲:“旅长,这鸡肉是臭的,你别吃了。”李旅长笑着说:‘“小同志,你别介意,这是我们这里的风俗。乡亲们生活困难,用1块鸡肉块待客,客人一般不吃,可以用许多年。”

李旅长吃着香喷喷的面,含泪对叔叔讲:“叔叔感谢您的款待,侄子感激不尽。”临别时,李旅长将身上的全部津贴留给村里,帮助乡亲们度过难关。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李将军又多次回乡,积极为家乡捐款捐物,支援着家乡的建设,永记自己的“大别山的儿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