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I 雁北望
编辑I 雁北望
前言
“一招鲜,吃遍天下”,老祖宗的这句话可真的不是白说的。
56岁吴炳新创办的公司,就是靠着公司生产的单品横空出世,成为业界的一匹黑马。
在那个平均工资还不到500元的90年代,该公司年销售竟然高达80亿。
它,就是当时几乎人尽皆知的“三株口服液”。
然而,让人没料到的是,这个仅3年就崛起,销售网络遍布全国的庞大商业帝国,却又在短短一年的时间内轰然坍塌,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出身贫寒从穷小子到科长
吴炳新是山东荣成人,1938年出生在一贫寒的农户,是家里最小的孩子。小时候的他,可以说是家贫如洗,命运多舛。父母先后在他五六岁时相继离世,家中的6个哥哥姐姐也因饥饿和疾病没能活下来。
和哥哥相依为命,靠乡亲们接济,吃百家饭,穿百家衣的吴炳新,自小尝尽了生活的艰辛。
尽管生活充满了劫难,有着一副灵活头脑的他,却打小起就有着出人头地的念头。
由于家贫,吴炳新只读过4年书,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学习,只要一有空就读书,寻找着能够提升自己的机会。
1954年,年仅16岁的吴炳新毛遂自荐,当上了村初级社的一名基层会计。凭着自己的聪明能干,短短4年的时间,吴炳新就做到了总会计的位置,手下有着11名会计人员。
机会总是会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1958年,在支援包钢建设的行动中,吴炳新第一个报了名。表现积极,做事勤快的他很快升职为主管会计,后又升任为销售科科长一职,
完成了从穷小子到科级干部的蜕变。
期间他结婚生子,拥有了幸福的家庭,成了人们羡慕的对象。
如若是平常人,不出什么意外的话,如此称心的干部岗位,定会干到平稳退休。
下海经商寻找机遇
很显然,吴炳新并非平常人,他并不满足现有的生活。除了把工作做好外,他一直都坚持学习,特别是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研究,以期寻找更能施展拳脚的方向。
1982年,看到新机遇的吴炳新,在别人不解的目光中,毅然辞去了工作,走进生意场。
虽然此时的他,已患上了严重的肝病,但他并没有向命运低头,仍然一边治病,一边寻找商机。
他卖过豆芽,开过糕点厂,手中有了些钱后,还承包过小商场。不得不说,20年的销售科长真不是白做的。
几番折腾后,吴炳新赚到了一笔数目可观的钱。
发现商机转战保健品
由于身体原因,吴炳新之前就接触还研究过一些中药及保健方面的知识。
1988年,市场上出现了中国最早的一款保健品“振华851”。
虽然“振华851”很快以失败告终,但它的出现却让吴炳新看到了保健品背后的潜力。
有了第一桶金后,吴炳新把目光瞄向了保健品。
1989年,吴炳新带着儿子成立了个拓销公司。并拿下了当时交大研发的“昂立1号”全国总代理权。
在吴炳新的带领下,在第一年的代理时间里,他的公司就把“昂立1号”的销售做到了过二千多万,第二年更是销售额过亿。
这样迅猛的势头,让吴炳新再也不甘心只给别人做代理。
1994年,脱离了“昂立1号”后,吴炳新父子成立了三株公司,开始推出自己的产品“三株口服液”。
以“富含双歧杆菌,可有效改善肠道功能”为口号,开始在城市大量宣传。
后来,吴炳新又切合自身久病的心理体验,他再次赋予了三株口服液多个神奇的功效:可以辅助常见的几种大病的治疗,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这些卖点刚好准确的敲在了一些人的心理需求上。
转战农村走上巅峰
这样以来,当然触碰到前东家“昂立1号”的利益,以至于两家打起了官司。
输了官司的吴炳新并没有气馁,反而让他看到新的商机:城市干不过,咱就到农村。
要知道当时的农村有着近9亿的人口量,这可是个巨大的市场。
熟读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吴炳新,大胆做出了以农村为突破口的销售策略。
多年的销售经验,让吴炳新深谙广告为王之道。那时候的电视广告可以说是吃香的很。
但精明的他,并没有花大价钱抢占黄金时间段的广告,而是在各个电视台的非黄金时间,大量投放长时间的三株口服液广告。
并把自己塑造成一个爱国的企业,宣称要让三株成为全国第一纳税大户。引导人们建立对三株的好感。
他还让所谓的“专家”,用专业的术语大篇幅介绍着三株口服液的特殊功效。
让不同的“患者”亲口讲述着自己服用三珠口服液后的神奇效果。从心理上激发着人们对三株的信任。
三株公司不仅大量铺设电视和报纸广告,还以村庄为基点,乡镇县市逐层为阶梯,建立了金字塔式的销售网络。
聘请的业务人员高达15万之多,在农村及乡镇大量涂刷广告。
“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治肠胃还得是三株好”。
诸如此类朗朗上口的广告语,布满了从农村到城市的街头巷尾。就连路边的电线杆,甚至农户家的猪圈上都随地可见,随时随地的大量冲击着人们的视野。
有下属曾问过吴炳新,刷这么多广告,管用吗?吴炳新笑着说:“看多了,自然会有人买。”
还真的如吴炳新所料,在大量广告铺天盖地轰炸的加持下,1994年,三株口服液的销售额就直接破了亿。
1995年销售快速增至15亿,1996年,全国销量陡然飙升到80亿之多,如此迅猛的销售增量让人咂舌!
仅用三年的时间,三株公司就发展成了有600多个分公司,2000多个地方网点的宠大商业帝国。
被称为“销售教父”的吴炳新,还曾对前来求教的史玉柱,进行过悉心的指点。更是在1997年,在《财富》杂志上成为中国首富。
随着三株的崛起,吴炳新的野心也迅速膨胀。开始进军化妆品,中医药及饮料多个行业。
轰然倒塌走向衰败
让吴炳新没料到的是,三株这个庞大的商帝国,竟会因为湖南一老汉事件轰然倒塌。
1996年6月,湖南常德一退休陈姓老汉,常年受尿频病痛的折磨,在看到三株的广告后,花了400多块钱买下了10瓶三株口服液。
起初陈老汉确实感觉病痛有所减轻,但等到他喝到第4瓶时,却全身红肿瘙痒不止,但他并没有在意,还以为是正常反应。
等他喝到第8瓶时,全身居然已经严重到流脓水,几乎奄奄一息。被家人紧急送了医,确认为“三株高蛋白过敏”。
不幸的是,经过治疗,陈老汉还是在两个月后去世了,家人把三株公司告上了法庭。
只不过,这事,并没有引起吴炳新的在意。
后来,三株口服液被有关权威部门检出,不仅没含有宣传的双歧杆菌,还在相应的实验中,对实验体有着多个器官的损失。
紧接着,1998年,法院判定三株公司对陈老汉身亡事件赔付29.8万元。
“三株口服液喝死人”事件像一颗炸弹一样引爆了社会舆论,在全国风暴一样的传播开来。
一夜之间,三株公司信任崩塌,销量急剧下滑。400多家子公司相继关闭,10多万人失业。
大量库存积压无人问津,资金链断裂,先前因扩大业务而借贷的大量资金无法偿还银行,就连破产的申请都被驳回。
吴炳新也因此病重入院。
先前风光无限的三株口服液,成了“骗子”的代名词,人人避之不及,仅在之后一年的时间,就灰飞烟灭。
尽管1999年,在陈老汉事件的二审中,三株胜诉,但已消失殆尽的信任再也无法挽回,面对崩塌,此时的三株已回天无力。
结语
有心人士发现,其实,在湖南陈老汉事件前,就已经有某些专业人士和地方单位就三株的宣传提出过批评。
1994年,中科院生物工程的一位研究员,就曾发文指责过三株假借他之名虚假宣传。1995年,亦有广东卫生厅曾批评过三株公司进行不实的广告宣传。
只不过,当时社会上的这些呼声被势头正盛的三株广告掩盖了。
话又说回来,当时吴炳新,如果对这些抨击的声音能够及时重视,把精力用在产品质量的改善,而不是一味的虚中生有,夸大其词的对三株进行漫无边际的宣传。
或者说,在湖南老汉事件的最初阶段进行合理的公关处理,也不至于最后走到无力回天的地步。
三株口服液虽然倒下了,但吴炳新依然斗志满满。边治病,边先后撰写了《消费通论》及《发酵中药学》等多本书籍,以图在学术界能有所成就。
后来,三株公司还推出了自主研制,并已拿到专利的中药“扶正散结合剂”,但却没有泛起什么水花。
2024年,已86岁高龄的吴炳新,依然尝试着通过网络,推出宣传理念和三株口服液如出一辙的“五株口服液”。以及在2025年推出的新品“益尔生口服液”,均业绩惨淡。
说白了,这也和人们对保健品的防骗意识日渐增强,及理性的消费有关。
纵观三株公司的兴衰,不恰好是中国保健品行业的真实缩影吗?
它的急速壮大,离不开激进的营销,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产品质量和公司经营策略的失误,却是它走向衰败的根本原因。
所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正确的经营策略,无论何时都是企业走向成功的王道!而欺骗和忽悠消费者,只会让企业走向衰败!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取自于网络,积极宣传正能量,无任何不良低俗引导,如有侵权,请别举报,可通知,会及时删除相关部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