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清朝正式入主中原,在北京确立了自己的满清政权,中国历史开始进入了新的王朝时代。纵观历史经验来说,必然有一些前朝的忠诚主义者誓死不投降,来表现自己的文人气质;也有一些人虽然在新的王朝里面苟且者,但也不会向新的王朝表示忠诚,就好好做自己的平民身份。当然也有一些人也会认为王朝变换就是自己封官进爵的机会,所以就投入了新的王朝建设中,当然这种人也是会被前朝的许多遗老们所不齿的,并且也不会在新王朝中受到完全的信任。

确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投诚者并不少见,有些人会在自己势力低迷时,看清局势,转入新的势力,争取能够再创一番事业,但是这中行为在自己原来的同僚严重无疑就是投敌卖国,被他们所不齿。历史上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而清朝入关之后,虽然明人很多都为了气节表示不与清朝有任何瓜葛,但他们不做,总有一些人会做。例如明末吴三桂的投清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件,并且取得了极高的地位。还有一些明朝官僚在亡国之后也选择做了清朝的官,继续自己的官场生活。

而让清朝统治者们最想不到投诚者应该就是孔老夫子的后代了。1644年,清军在多尔衮的带领下,几乎兵不血刃的就拿下了北京城。时隔四个月的1644年九月初一,孔府的当代衍圣公孔衍植就奉上了《初进表文》,极具谄媚的称颂满清君主,并且城隍成功的表示忠诚,希望自己的新主子能在之后的生活中对自己多加关照,不要拿自己开刀。按理说,继承衍圣公职位的都是孔老夫子的后代,更是中华文明的象征,整个家族代代享受朝廷的优待,在中华大地上也有着极高的地位,他们又怎么会在新王朝建立初就急于表示忠诚了。

而此前的明朝对孔圣人的后代确实不薄,将衍圣公的职位排在朝廷文臣之首。等到了崇祯时期,更是将其封为太子太保、太子太傅,成为太子的老师,孔府一门也真正感受到了皇恩浩荡。明朝统治者对他们这么优待,即使他们不与清朝做个殊死搏斗,最起码还能够要有一些气节的。但是令人们没想到的是他们早早的奉上“忠诚书”,宣誓自己效忠新的王朝,可见还是利益为重。

由于孔衍植的投诚,孔府很快就收到了回报。三天后的九月初四,清廷便下旨,称“先圣为万世道统之宗,礼当崇祀”。意思是孔府依然可以享受朝廷的优待,也承认其圣人后裔的地位。顺治二年,朝廷颁布剃发令,孔衍植率领族人先行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可谓是拍了领导一手好的马屁,也让自己的地位得到了稳固,此后孔府在清朝混的也算是顺风顺水,算是有个好的命运。

不管怎样说,明廷对孔府也有过优待,尤其是儒家向来重视气节,只是在自己的后人身上,不是很明显。况且当时明朝也没有让他们去上阵杀敌,实在不懂为何这么急于向清廷表示忠诚。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