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其实早在明朝立国之后,由于历代统一王朝的都城大多都在中原,明太祖朱元璋便打算择机将都城迁往北方,准备以汴梁为北京,以金陵为南京,效仿周唐的两京故事。后来由于汴梁久经战乱,破败不堪,就放弃了迁都的打算。明成祖朱棣时期,北京(当时称北平府)作为“龙兴之地”,为了控制全国的政局,抗击北方蒙古人的南侵,朱棣不顾一切将都城迁到了北京。没想到迁都之后不久,新建的皇宫就发生了一次大火灾,差点又还都于南京,这是为什么呢?

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可是谁曾想到短短一年之后,新建的北京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发生火灾。这场大火将投入使用不足一年的三大殿及其附属建筑化为一片焦土,更是导致朱棣之后的明仁宗、明宣宗、明英宗三朝帝王即位时都未能遵照礼制在殿内举行登基大典,直至二十年之后的明英宗正统六年(1441年),这三大殿才得以完成重建。 可以说,这次火灾是朱棣迁都北京以来遭遇的第一场大型宫廷火灾,也是明代前期影响最大的一场火灾,对朱棣的打击可想而知。当时的朱棣极为之震惊,紧急颁布了求言诏。在求言诏中,朱棣诚恳地提出了三个问题:三殿被焚这种天降奇祸,是否因为帝王在敬事神明方面有所失敬?是否在帝王德性方面存在失德现象?是否在政治决策方面劳民伤财,用人失当?同时,朱棣还说,臣子“受朕委任,休戚是同”,应指出皇帝的错误,双方共同尝试挽回天意。

其实朱棣本人深深相信宫廷火灾的灾异性,早在靖难成功后清算建文帝的“失德”行为时,朱棣就曾以南京内廷发生的一系列火灾为借口,称“上天怒其无道,灾于承天门,灾于乙字库,灾于锦衣卫”。而此时大火烧到自己头上,可见道德舆论压力有多大。朱棣的求言诏迅速引起了朝堂上的大讨论。这时候有一个大臣叫萧仪,他在上书中直接指责朱棣迁都北京是错误的,宫廷大火是对逆天迁都的警告,并认为“岂不以燕为金元故都,非中原之都乎?岂不以金祚仅百年,元祚不盈百年,非宜都”。此言一出立马赢得了大臣们的附和,纷纷认为不应该迁都北京,应该还都于南京。

可是雄才大略的朱棣大怒,说迁都之议是“吾与大臣密计数月而后行”,并非草率决定,还说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应从周代召公封国计算,不存在国祚不盈的问题;迁都北京可防备蒙古入侵等等,并将萧仪逮捕下狱处死,酿成了明初罕见的因言被杀事件。后世之人就此事感慨道:“明朝言事之臣,廷杖遣戍则有之,然未有论决者,有就以萧仪始。自永乐四年(1406)朱棣开始修建北京行宫开始,耗费十余年时间,竭力推动了明朝行政中心从南京向北京转移,但始终有一批官吏出于各种目的反对迁都,这次大火给予了这批官吏使用“灾异论”的说法攻击迁都的口实。明成祖朱棣则强力压制了“还都派”,自此整个永乐朝没有出现主张还都南京的声音。 明成祖死后,明仁宗即位。明仁宗长期作为太子在南京监国,即位后,面对被大火烧毁的北京皇宫,立刻有还都南京的打算,下令修葺南京宫殿。随即将北京六部原印信收回,新印信加印“行在”二字,等于废除了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但明仁宗享国日短,即位未满一年就驾崩,而此时还都的实际行动尚未展开。后来继位的明宣宗暂缓了还都南京的计划。等到明宣宗的儿子明英宗继位后,正式确定北京为明朝京师,不再称行在,从此终明一代再未改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