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三国时期的一场决定性的战役,也是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最后一次较量。 这场战役的结果,决定了北方的霸主,也影响了后来的三国格局。

袁绍拥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五万兵马,但曹操却以弱胜强,击败了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这场战役的过程,充满了战略的较量,战术的变化,人物的起伏,也有许多令人唏嘘的假设。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许攸之策。

许攸,是袁绍的谋士,也是袁绍的族弟。 他在官渡之战期间,曾献策给袁绍,建议他派出一支轻装部队,绕过官渡,直袭许昌,夺下许昌后,挟得天子,如此则曹操必然溃散; 即或曹操仍不溃散,咱们再夹击之,其首尾不能相顾,也必然要被歼灭。 这个计策,看似大胆而巧妙,但袁绍却没有采纳,他坚持要在官渡正面与曹操决战,结果被曹操用火攻破了乌巢的粮道,导致大败而逃。

许攸则在战役中途叛逃,投靠了曹操,还为曹操提供了袭乌巢的情报,成为了袁绍的罪魁祸首。 那么,如果袁绍采纳了许攸之策,派兵绕过官渡袭许昌,曹操还有机会吗? 许攸之策的可行性 首先,我们要考虑的是,许攸之策是否真的可行,也就是说,袁绍是否能够成功地绕过官渡,袭击许昌,挟得天子,夹击曹操。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简单,因为它涉及到许多的地理、军事、政治、心理等因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地理因素 许攸之策的核心,是要绕过官渡,直取许昌。但是,这个路线,并不是一条平坦的大道,而是要穿越水网纵横的地带。 官渡的西面,是圃田泽,周围陂塘密布,圃田泽东西五十里,南北二十六里,西限长城,东极官渡。

内分”上下二十四浦“,浦水盛大时,”溢流北注“。要绕至东面,就要渡过济水、睢水等数条河流,又要越过许昌东面的浪荡渠。 官渡之战的时间,是七月至九月,正是水流较大的时期,没有船,是不可能连续渡过这样的水网地带的。 历史上,确实有过很多次出其不意的轻兵袭击,其中,许多都是克服令人难以置信的困难,突破天堑取得的。

然而,如果说要在涨水的时候,不靠船,而强行渡河,甚至连续渡河,还要做到隐秘而不为人知,那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了。 所以,许攸指出要“星行掩袭”,难度是极大的,甚至是不现实的。 军事因素 许攸之策的前提,是要派出一支轻装部队,快速突袭许昌。 但是,这个部队的兵力、指挥、战斗力等,都是有限的。 袁绍的军队,虽然数量庞大,但是并不是一支精锐的部队,而是由各地豪族招募的杂兵,训练不足,纪律松散,战斗力不强。

袁绍的将领,也不是一群能力出众的人物,而是由亲族、门客、旧部等组成的,忠诚度、能力、经验等都不一。 袁绍的指挥,也不是一种灵活的方式,而是由他本人或者他的谋士集团决定的,往往受到内部矛盾、利益纷争、情绪波动等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派出一支轻装部队,不仅要考虑兵力的分配,还要考虑将领的选择,指挥的协调,战斗的执行。这些都是不容易做到的,而且一旦出现失误,就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后果。

而且,即便袁绍能够成功地派出一支轻装部队,也不一定能够攻破许昌。 因为许昌并不是一座空城,而是曹操的大本营,有着坚固的城防,有着荀彧、夏侯惇等名将的镇守,有着屯田兵的支援,有着曹操的威望的影响。

许攸之策的推测是:曹操“悉师拒我”,许昌等地必然空虚。这是许攸的想当然,他忽视了曹操的部署,也低估了曹操的实力。 政治因素 许攸之策的目的,是要挟得天子,以达到威慑曹操,或者说,以天子之名,令曹操臣服的效果。 但是,这个目的,是否真的能够实现,也是有疑问的。因为天子,虽然是汉朝的象征,但是在当时的政治局势中,并不是一个有实权的人物,而是被曹操控制的傀儡。

曹操早已经以丞相的身份,掌握了朝廷的大权,而且还有一批忠心的部下,支持他的霸业。曹操对天子的态度,也是十分明确的,他曾经说过:“吾若为汉贼,谁敢不从!” 这说明,曹操并不在乎天子的存在,他只在乎自己的实力。即便袁绍能够夺下许昌,挟持天子,也不一定能够让曹操屈服,反而可能激起曹操的反抗,导致更加激烈的战争。

而且,袁绍如果挟持天子,也不一定能够得到天下人的拥戴,因为袁绍并没有正统的血统,也没有仁德的名声,他的行为,很可能会被视为篡位的罪行,引起其他诸侯的反对,甚至引起他自己内部的分裂。 所以,许攸之策的政治效果,也是不确定的,甚至是有害的。 心理因素 许攸之策的关键,是要在曹操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出现在他的后方,给他造成巨大的惊吓和压力,使他无法应对,从而达到一击必胜的目的。 但是,这个关键,是否能够实现,也是有疑问的。

因为曹操,虽然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但也是一位冷静果断的军事家,他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强的,他的应变能力,也是非常高的。 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就曾经面临过许多的危机和困难,但他都能够坚持不懈,化险为夷,最终取得了胜利。 即便袁绍能够绕过官渡,袭击许昌,也不一定能够让曹操惊慌失措,反而可能会激发他的斗志,使他更加奋勇作战,甚至会利用袁绍的分兵,来实施反击,或者是诱敌深入,以待时机。

所以,许攸之策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适得其反的。 综上所述,许攸之策,虽然看似是一个大胆而巧妙的计策,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切实际,甚至是有害的计策。 它忽视了地理、军事、政治、心理等多方面的因素,也低估了曹操的实力和智慧,更没有考虑到袁绍自身的弱点和困境。

如果袁绍采纳了许攸之策,派兵绕过官渡袭许昌,曹操还有机会吗? 答案是,曹操不仅有机会,而且有很大的机会,因为他可以利用袁绍的分兵,来实施反击,或者是诱敌深入,以待时机。 袁绍的失败,不在于没有采纳许攸之策,而在于没有听从田丰、沮授等人的建议,采取缓进战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免自己的劣势,

与曹操进行持久战,而是轻率地将巨大兵力投入难以展开的官渡战场,陷入了曹操的圈套,最终导致了粮草不继,内部分裂,大败而逃。 这是袁绍的战略失误,也是他的命运悲剧。 #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