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阑夕
我们至今仍未知道,为什么是快手——而不是其他高举高打的大厂——率先开发出了媲美Sora的视频大模型。
可灵初次发布的日期,距离Sora的惊艳出世,刚好过了半年,在这半年时间里,AI行业固然还在以一日千里的速度迭代,但视频大模型的进展依然举步维艰,除了作为「期货」Sora还在吊着市场胃口,几乎没有能够与之比肩的产品现身。
直到快手自研的可灵突然空降,无论在画面流畅度抑或叠图契合度上,都完全甩开了那些停留在「图片动态化」级别的同行,而且是「现货」,只要申请排队,资格就能发放给任何用户。
而在可灵亮相仅仅时隔一个月后,快手就出品了国内首部AIGC原创奇幻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全片没有任何真人演员和实体道具,由可灵完成影片的深度技术支持。
快手甚至还为这部短剧举办了一场线下点映会,以对标传统影视工业的仪式感,敲响了变革已至的清脆钟声,同时发生的故事还有,星芒短剧——快手自家的头部内容厂牌——联合可灵大模型推出创作者孵化计划,要为AI短剧给足流量和现金的资源扶持。
往小了说,这或许只是快手的经营策略,是充分利用可灵的先发优势,来为具体的业务增加价值,往大了说,中国的AIGC产业正在努力走出一条高度实务主义的路线,甚至有机会复刻消费互联网的历史规律,技术层的突破能被应用层的繁荣买单。
· · ·
「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导演陈坤,其实早在今年1月,就已经在各大平台上传了他用AI生成的预告片「山海奇镜」,可以视为「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前身。
如果回过头去看那部不足2分钟的概念片,就不难发现技术的明显代差:本质上还是PPT式的影片,没有镜头语言和转场画面,属于堆叠出来的视觉动效。
后来通过快手短剧的牵线,陈坤和可灵团队深入交流后,这才有了「山海奇镜」这个IP的版本升级,直到「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成片出炉,由AI生成的音画开始有了灵魂——或者说导演意图的存在感——运镜、动作、叙事的表现都达到了当前AI视频的天花板级别。
可灵上线之前的「山海奇镜」
可灵支持生成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
陈坤也说,在做这部短剧的过程里,最常经历的情绪就是不满意,创作团队这边不满意,快手那边也不满意,甚至到了试映版本的阶段,也不能说达到了完全的满意度。
高强度使用AI的创作者们应该都很熟悉这种状态,业内也有将AI生成图片/视频的体验称作「抽卡」,能够得到完全符合需求的内容,是小概率事件,但「抽卡」也意味着创作门槛的大幅度降低,任何人都能够调度AI来实现自己的想象力和叙事。
就像「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的每一个镜头,可能都经历了可能成百上千的生成和修正,但是相比它最终呈现的奇观——蒸腾倒流的海面、吞云吐雾的鲲鹏、推山而起的共工——实际消耗的算力成本,是完全可以承担的。
要知道,传统影视后期公司每年花在渲染器上的费用,很容易就突破上亿人民币,人工甚至更高,「阿凡达」「变形金刚」这样的感官大片,特效经费往往能够占到总制作成本的60%以上。
理解了如此规模的烧钱成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Sora走上了一条和ChatGPT不同方向的渗透路径,一边是与硅谷的极客们保持距离,另一边却持续的向好莱坞制片工作室们示好。
陈坤早年曾在一档综艺节目中和张艺谋共事,适值张艺谋的贺岁片「长城」首映,他问张艺谋为什么不把饕餮做得更有智慧感,得到的回答是预算有限,没有条件去支持更多的细节展示,这让陈坤直到今天都还记忆深刻,如果连全国顶流的导演,都得像个会计一样在拍电影的同时还要算钱,那么普通创作者可能一辈子都很难去碰某些特定的影视题材了。
都说AI是赋能工具,其实赋能的前提,是赋权,赋予人类敢想也敢拍的权利,不让创作欲流失在不可能的荒野里。
可灵之于快手,也不止是一个用来炫技的工具,由可灵提供深度技术支持的「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在短时间内,完成了从生产制作到独播发行的整套流程,除了演示视频大模型的正确使用姿势之外,还成为了发给所有创作者和影视机构的一张邀请函:现在,立刻,马上,入局AI短剧。
· ·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AIGC的尴尬都在于,行业里都在讲AI故事,而不是用AI讲故事。
讲AI故事,很简单,可灵也能办到,比如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的让照片动起来,就为可灵乃至AI技术上分不少,大家能够感受到AI是有人味的,并非天然就疏远于普通生活。
用AI讲故事,就难了,它要求的不再是拍个同款或是造个热点这种昙花一现的传播素材,而是真正把AI当成生产力工具,把这项「高精尖」的技术赋能到PUGC的创作者群体里,创造一个新兴的内容市场。
毕竟,这几年来几乎每天都有新的AI产品上线,但是能像ChatGPT、Midjourney、Adobe Firefly这样找到落地场景的屈指可数,大多数都在充满颠覆论的氛围里空转。
快手的日活用户,差不多有4亿,其中2.7亿——相当于7成日活——每天都会消费短剧内容,换句话说,短剧这种形式,已经深度渗透到了快手的内容池里,并为供给端的10万短剧创作者施加着产能压力。
所以快手才要主动下场,用自有厂牌加上自有模型,加速AI创作者的「种群扩张」,这和其他AI厂商为了推广产品而组织的征稿类活动不同,可灵本身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服务于快手的内容业务,并充当着基础设施的角色,使用可灵不是重点,使用可灵之后可以滚出怎样的雪球,才是重点。
早在今年3月,快手就公开了短剧+AI的布局,依托于足够丰盛的短剧生态——根据公开数据,快手应该是国内短剧日活用户最多的平台——创作者通常不会忽视来自官方的信号,而短剧的供需生态已经炙手可热,也为AI入局提供了最好的时机。
根据艾媒咨询的统计,去年中国网络短剧的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73.9亿元,要知道,同年中国电影的累计票房也不过549.1亿元,数以亿计的用户在短视频App里一块钱两块钱的解锁付费,撑起了整个电影工业产值的70%,而这一切都是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增长起来的。
与其说是催熟的新兴市场,不如说是高度成熟的商业化环境,为受欢迎的内容保障了货币价值,在快手提出的孵化计划里,创作者的经济账是很好算的:所有的成本,只取决于创作端的人力和可灵,而收益则包括星芒剧场对重点项目的投资、自然播放量的分账、平台牵头的招商服务以及全网宣发。
只能说,在这样的条件下,能亏的都是人才。
另一方面,就在网络上已经充斥了太多容嬷嬷吃汉堡、吴京和甄子丹激吻的二创整活时,AI在深度加工方面的想象空间其实是被低估了的,对于创作者来说,究竟是把可灵当作革新换代的引擎还是技术升级的工具,其实都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需求和用法,AI技术本身的弹性极高。
也许,在陈坤手里,可灵会是他复现「山海经」里上百种异兽的神器,但在素以五毛钱特效闻名的乡村真人版「海贼王」团队里,可灵不需要去替代任何一名演员,但它的视频续写能力,却能更加生动的为日照路飞实现手臂拉长的橡胶特效。
最重要的是,AI终于可以不再是昂贵的玩具了。
· · ·
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3D电影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被发明出来了,希区柯克在1954年通过立体电影技术拍出了「电话谋杀案」,还拿到了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导演的提名。
但是直到半个多世纪后,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才真正将3D电影普及到了大众消费领域,从此开创了3D电影的主流化浪潮。
这中间的几十年时间,就是技术扩散曲线里的漫长爬坡期,当量变不足无法引起质变时,就只能寄望于质变引起两边,而票房爆仓的「阿凡达」,就是那个电影行业等了多年的质变。
「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未必会是属于可灵的「阿凡达」,但快手正在推动的,是让平台上生长出成百上千个「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有了短剧+AI的可持续生态,也许根本不需要「阿凡达」,可灵的基建化和普惠化就都已经水到渠成。
所以再回到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是快手?
答案也许近在咫尺:只有真正理解内容的源头,理解创作者到底受困于哪些问题,才懂得开发怎样的AI,以及让AI去服务真实的需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