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气劲,直而不挠;凛乎有岁寒之操。” 这是北宋史学家刘敞对包拯的评价,“岁寒之操”一出,包青天的精神形象就变得立体而清晰。包青天,原名包拯,安徽合肥人。北宋名臣,年轻时考入进士。因执法时的公平正义,铁面无私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喜爱,也受到群臣的敬畏和尊重。

对老百姓来说,他更是一盏明灯,刚正不阿,让坏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为好人把冤案平反。这样的官员,是世世代代都应该学习和尊敬的模范。 月牙的由来 熟悉包青天的朋友都知道,他的额头上有一块酷似月亮的疤痕。有人说那是命中注定,是上天给了包拯清正廉洁,为民除害的任务。其实仔细了解,这块疤痕比想象的还要复杂。 包拯出生时长相丑陋,加上面色发黑,父母嫌弃他的相貌,也觉得他命不久矣,于是狠心把他扔在路边。这时善良的大嫂悄悄收养了他,悉心照料,抚养成人。

看着包拯一天天长大,大嫂忍不住对家人公开了包拯的真实身份。亲生父母看到包拯有出息的模样,又想着要回这个孩子。可家里的二哥二嫂因为惦记着那点遗产,暗中设计陷害他。 二嫂假装掉落在枯井中一只发簪,让乐于助人的包拯帮忙捡回来,可是天助者不亡,包拯只是在头部留下了一块小伤疤,那就是后来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月牙。 一个人曾经受的磨难,如今却成了他的标志。包拯一路走来实属不易,他洞察过人心险恶,也感动于身边善意,所以他铁面无私,明察秋毫,一定要为百姓们查好每一个案子。 而那块月牙,也恰好成了警醒他的符号,少一分疏忽,就会少一个中人陷阱。也是这段作为普通人的亲身经历,让他执法如山,始终如一。 精神的传承 包拯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一千多年,他的子子孙孙无穷尽,分散在祖国各地,携着先祖的优秀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中有这样一个人却很特别,他叫包先良。

他是包拯的第35代后人,已过古稀之年的他,仍然坚守在包拯出生的地方——安徽合肥包村。他不是走不动了才停下来的,而是从年轻力壮到垂垂老矣,一直没有离开这里。 早些年,村里想挣钱谋生活的小伙子们纷纷进城,想见识见识大千世界,也了改善一下不尽人意的生活。可包先良却无动于衷,因为他觉得,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坚守。 他不但没有出城,甚至在村里也没有主动找一份糊口的工作。他选择终生守在包家宗祠里,仔细打扫每一个角落,不厌其烦的每一个慕名而来的游客讲述包拯的生平,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放弃过。

宗祠里刻印的包家家训他每天都会擦拭得干干净净,那些训诫都已经烂熟于心: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区区三十七字,却把深刻的道义融入其中,包拯的正直和坚定刻印在每一个文字里。多少年来,包氏子孙从未违背祖训,几乎每个人都恪守祖训,正直善良。甚至包家的从商者也寥寥无几,这和祖训中的建议有着直接联系。 作为包家后代,能守护祠堂是一件光荣神圣的事,却也是一份枯燥的难以坚持的工作,它需要耐心,需要绝对的忠诚,需要一颗大爱之心。包先良就做了这个人。 跟上时代的脚步 仅仅守护在祠堂里打扫和追思,包先良是不会满足的,他想为祖先也为社会尽己所能贡献更多的能量。他想把包拯的精神发扬到更多地方,想让包拯的故事感染和激励更多人。 于是,他为各地游客免费讲解祖先包拯的故事,让了解或不了解包拯的人,都能从他这里得到更详细更动人的历史真相。他把家训解释给众人听,把包拯的名字念了一遍又一遍,从未懈怠过。 有人劝他做收费项目,既可以传承精神,又能赚点钱,改善一下并不富裕甚至称得上是贫穷的生活。他一口回绝,因为这样的行动违背了祖先包拯一直以来造福百姓,无私奉献的精神,本是善意的传播会因此变了味。

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祠堂里度过,空闲的时间他变成村子里的清洁工,领着微薄的薪水,勉强维持着粗茶淡饭的生活。名士的精神不仅仅会影响一时,而是会随着优秀子孙的传承而发扬光大,造福更多的人。 包先良牺牲自己的宝贵时光,坚守在小村子的祠堂里,只为了让经过的人都听一听包拯的故事,只为了让清正廉洁,明察秋毫的精神继续在这个时代传承。他就是包拯精神最完美的继承人,当然我们相信,包氏家族还会诞生越来越优秀的后代。 这种牺牲小我成就大家的精神令人感叹。看着包先良头发花白,捧着包拯画像时自豪的神情,我们就知道他从未后悔。 他守住的不仅仅是一条家训,一座宗祠,他守住的是包拯坚守初心,永不言弃的精神。他不但坚守住了这些,还亲身证明了祖先的教导。 也正是因为一代代的像包先良这种人的守护,才有了我们心中清晰明确的包公形象。我们看到了专门讲述他的电视剧,我们读到了他的传记小说,尽管过了一千多年,我们依然可以熟练地谈论他的美好精神。

包拯一生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已经深深刻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他的故事,已经不止有包家后代才能讲述出来,我们似乎已经都能在别人提起的时候,列举几个办案的小故事。这种成绩的实现,像包先良这样的优秀后人功不可没。 即使物质上一无所获,即使打击太多不被人看好,他们也始终如一,风雨无阻地坚守着宗祠,把包家精神传递了一代又一代。看到这些,我们除了敬佩,就是感动。 人生就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守护宗祠在外人看来也许没有那么重要,可包先良却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的大事。多一个人懂得,他的付出就多了一分意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