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老年痴呆,不是突然有一天就忘了回家的路,也不是早上起床突然不认识家人。它是慢慢地,一点点地,从你生活的缝隙里钻进来的。
很多人以为这是“年龄大了,正常的事”,但真不是。人不会无缘无故就得老年痴呆,它背后,藏着太多你平时忽略的细节。
我见过太多老人,坐在诊室里,眼神空洞,话语混乱,身边的子女却总是满眼无奈地说一句:“医生,他是不是老糊涂了?”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这不是单纯的“糊涂”,这是病,而且是可以预防的,只是我们都太晚意识到。
老年痴呆不是命运的安排,更不是“活太久”的副产品。它和你几十年来的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一一相关。
我们来把这件事掰开了讲清楚。
第一个绕不开的,是长期睡眠质量差。这是一个非常被低估的风险点。你可能觉得自己熬夜习惯了,白天照样能工作,不觉得有多大问题。
但大脑不是这么运作的。人在深度睡眠时,大脑会清理代谢废物,包括一种叫β-淀粉样蛋白的物质,它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标志。
如果你长时间睡眠浅、睡得不规律,这些废物就没法好好清理,时间一长,大脑就像一间没人打扫的屋子,记忆力会慢慢出问题。
有一次我问一个年过七十的老人,他说他这十几年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早在五十来岁时就开始这样了。当时他觉得“人老了睡得少是正常的”,但等他意识到自己看着熟人却叫不出名字的时候,已经是中期痴呆了。
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是长期情绪压抑或者抑郁。很多人不相信情绪和大脑的病有关系,但这两者其实关系极大。
你可以把人的大脑比作一台精密的电脑,情绪就是它的操作系统。系统长期运行在焦虑、压抑的模式下,神经元连接效率会下降,记忆的编码和提取功能也会越来越迟缓。
抑郁症和痴呆之间的联系早就有研究证实,尤其是中年以后的慢性抑郁,本身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风险因素。
可偏偏很多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更别说去干预了。等到真正出现认知障碍,转过头来才发现,这些年积压下来的情绪,早就在大脑里埋下了隐患。
第三个不得不说的,是慢性疾病控制不佳。这点太常见了,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
很多人以为这些是“老年病”,对身体影响有限,但其实这些病的存在,会导致血管长期处于一个不健康的状态,尤其影响脑供血。一旦脑供血不足,认知功能就会慢慢下降。
慢性高血压对大脑白质的损伤是不可逆的。你可以把白质看成是神经元之间的高速公路,血压不稳,就像高速路不断塌方,信息传递越来越慢,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就接踵而来了。
我曾接诊过一个六十多岁的退休教师,年轻时特别聪明,思维敏捷。可他有糖尿病,血糖控制得一直不好。近几年开始频繁忘事,甚至走错课室。
他自己也很沮丧,说“是不是我老了就这样”。但检查后发现,他的大脑萎缩程度远超同龄人。这不是单纯的“老了”,这是病,是问题积累的结果。
第四个关键因素是社交活动减少,精神刺激不足。很多人一退休就把生活节奏慢下来,少了人际交往,也不再学习新东西,整天电视、麻将、饭后散步,听起来很“惬意”,可大脑呢?它最怕的就是“无事可做”。
大脑是用进废退的器官,越用越灵,越闲越废。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社交圈变窄,情绪也容易低落,记忆和语言功能就会慢慢退化。
你会发现,很多退休人员在头几年状态很好,但五年后突然像变了一个人。其实不是突然,而是长期缺乏刺激的结果。
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退休后开始学画画,还去上了书法班。每次复诊,他都带着作品来给我看,精神头十足,记忆力也保持得很好。持续学习和社交,其实是对抗痴呆最有效的“非药物干预”。
最后一个点,说出来你可能会意外——饮食结构不合理,特别是长期高脂高糖饮食。现在饮食条件好了,很多人吃得越来越精细,但精细到最后,反而营养单一。
油炸、加工肉类、甜食吃得多,新鲜果蔬、深海鱼、坚果这些摄入少,大脑的“原材料”供应不足,维护功能自然就出问题。
高脂饮食不仅容易导致心脑血管问题,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而胰岛素抵抗被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潜在机制之一。所以说,吃得好不等于吃得对,大脑也是需要“清洁能源”的,不是越补越好。
说到底,老年痴呆不是一个突然从天而降的病,它是几十年生活方式的一个“合成结果”。你怎么睡,怎么吃,怎么想,怎么动,它都看在眼里,记在脑里。你可能三十岁时的一个习惯,到了六十岁才爆发出后果。
有时候我也会想,为什么我们对心脏健康、肺功能那么重视,却对大脑的健康总是掉以轻心?是因为它不痛不痒,不会立刻让你倒下,但它最可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让你一点点失去自己。
很多子女带着父母来看病,总会问我一句:“能不能治好?”我总是沉默几秒,然后说:“我们可以尽可能地延缓它的发展,但最好的方式,始终是提前预防。”
我们无法阻止衰老,但我们完全可以选择老得慢一点,老得清醒一点。好的习惯,是送给未来自己的礼物。你今天对自己大脑的每一个善待,它都会在未来某一天回赠给你一个清晰的自我。
别等到钥匙插错了门,才想起要保护记忆;别等到站在熟悉的街道却不知道怎么回家,才想起要关心大脑。老年痴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一直在对它视而不见。
记忆这件事,不是凭空来的,也不会无缘无故地走。
参考文献:
[1]王芸,朱慧. 影响老年期痴呆发生的生活方式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3,43(20):5321-5325.
[2]李红,赵宏伟,刘欣. 睡眠障碍与阿尔茨海默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22,41(4):446-449.
[3]冯晓燕,李娜. 社会参与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 中国公共卫生, 2024,40(2):195-198.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