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见效了?
近年来国际药企在美国的投资动作突然密集。据报道最近特朗普到英国进行国事访问,这也是他第二次以美国总统身份去的。
就在他到访英国同一天,英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GSK)承诺将在未来五年内向美国投资300亿美元。这不是第一家宣布将向美国投资的国际药企。
阿斯利康、诺华、礼来、强生等医药巨头此前也纷纷宣布未来五到十年将在美国投入数百亿美元。
美国宾夕法尼亚、北卡罗来纳、俄亥俄等地,多处药企新工厂动工或扩建。
乍一看,像是“医药版制造业回流”正在上演。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此前美国政府频频释放“关税威胁”信号,表示将对进口药品加征关税,推动药品本地化制造。**彼时,美国总统在公开场合多次强调:“美国人不该为外国药企的利润买单。”
在这种情况下,药企的投资声明接连发布。
今年2月礼来宣布投资270亿美元,在美国新建4家工厂。3月,强生计划投550亿美元用于研发和制造。4月,阿斯利康承诺到2030年前投资500亿美元,在弗吉尼亚州建原料药工厂。7月,GSK再宣布五年内投300亿美元,升级AI制造能力。
这些数字虽然庞大,但投资的主要方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把生产线搬回美国”。很多项目集中在高端生物制药、AI自动化系统、研发平台等领域,而非大规模的药品基础生产。
美国西东大学教授黄严忠的观点引发市场关注。
他指出:“制药生产回流美国,既不必要,也成本高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实现。”
原因在于,美国制药产业链高度依赖海外。比如,80%以上的活性药物成分(API)来自印度和中国。
而仿制药的主要生产基地也不在美国。要在短期内建立完备的本地供应链,意味着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
就算这些药品能在美国生产,价格也很可能降不下来。
原先想通过本地制造压低药价的逻辑,很可能适得其反——不仅成本更高,还会影响药品的可及性。
美国政府希望药品价格更低,同时要求本地制造。这对药企来说是个两难局面。
要知道新药研发本就成本高昂。一款新药从立项到上市,平均要花近10亿美元,耗时多年。
这时候不少药企选择与中国等国家的创新药企进行“license in”合作,也就是引进成熟的创新药,节省研发成本。
如果美国坚持本地化生产,药企为了维持利润,可能会把更多研发工作外包到海外,以拉低整体成本。
这就形成一个悖论:政策的本意是希望“自主可控”,结果却可能进一步加剧对外部研发的依赖。
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对比,是英国。
英国政府推出《品牌药物定价、准入与增长自愿方案》(VPAG),要求药企将品牌药收入的23.5%至35.6%返还给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这个比例远高于法国和德国。
结果是,国际药企开始撤离英国。默沙东取消了伦敦10亿英镑的研发中心项目,阿斯利康暂停了剑桥研究站的扩建,并叫停了疫苗制造厂的计划。
这说明,药企的投资不仅看市场,还看政策环境。美国吸引投资,未必是因为制造成本低,而是相比英国等地,政策更“友好”一些。
站在数据面前,我们必须冷静。药企在美国的投资动静确实很大,但真正落地、真正用于基础药品大规模制造的比例,并不高。
更多时候,这些投资更像是企业对政策压力的回应,要知道现如今产业回流不是一句口号就能实现的。
这轮看似热闹的投资潮,其实是政策压力、成本考量、国际竞争的多重作用下的结果。
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在保障药品供应安全、控制生产成本、鼓励研发创新之间找到平衡。
如果政策制定者只是单方面推动本地化建设,而忽视了全球产业链的现实和企业运营的逻辑,最终可能“花了钱,却没效果”。
回流不是目的,保障可及、降低成本、提升创新力,才是制药产业真正该追求的方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