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后汉三国乱世,群雄逐鹿、诸候纷争,对于真正有才能的贤士,无疑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幸运时代,不仅可以选择的诸候很多,人才流动也挺自由,只要不是吃里扒外卖主求荣,换个东家是完全为世人所能接受理解的。比如黄权投降魏国,刘备没有责怪他,还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意思就是因为自已兵败逃到白帝城,使黄权所部被吴国切断后路无奈投降了魏国不能怪他;又如潘濬和关羽不和,孙权袭杀关羽夺取荆州后将领官员全都归附,只有潘濬称病不出,孙权亲自登门相邀才归顺东吴,还被传为佳话。象张郃、张辽、太史慈等当时的名将也都是降将出身,就连有过短暂降曹经历的关羽,也没有影响后人对其的仰慕。但为什么同样为水所困投降关羽的于禁,却一直为人非议并最终落得个被人羞辱而死的下场呢?

曹操”五子良将“之首于禁 《三国志·于禁传》记载:建安二十四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於樊,又遣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太祖闻之,哀叹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邪!”公元219年,于禁和庞德领军救援被关羽所围的樊城,当时适逢秋季多雨季节,瓢泼的大雨使得汉水暴涨,樊城城下水面足有五六丈高,于禁率领的军队都被淹没,于禁和众将登上堤坝观察水情,关羽乘机驾大船进攻,于禁和众将便投降了关羽。只有庞德全力反抗誓不投降,被关羽杀死。曹操知道后哀声长叹说,我认识于禁三十年了,为什么在危难的时候,还不如庞德呢。从曹操这句伤心的长长叹息,我们不难感受到曹操对于禁的极度失望。

魏国立义将军庞德 于禁早在公元一九二年随旧主鲍信投靠时任兖州刺史的曹操,王朗向曹操推荐说他「才任大将军」,曹操封其军中司马,而于禁从此开始展现他大将军所具有的才能和气势,克广威,伐吕布、败高雅,斩黄邵、杀桥蕤,立了不少战功; 官渡之战时曹操和袁绍的营账很近,曹军建了一座土山在中间隔开。袁绍命令士兵向曹操的营中射箭,守山的士兵死伤众多,士兵们都很害怕。于禁毫不畏惧亲自监督守在土山上,和袁绍的兵士对攻来激励士气; 建安十一年(206年),昌豨投降曹操后再次反叛,曹操派遣于禁征讨。攻下了昌豨的十余座据点。但由于昌豨与于禁是旧交,便向于禁投降。 将士们以为昌豨已投降,应交给曹操处理,可是于禁说:“曹公说过!被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遵守和执行法令,是事奉主公的气节。即使昌豨是我的旧友,我也不能为他失去气节和原则!”于是和昌豨诀别后流着眼泪把他处斩了。曹操听了叹息道:“昌豨不向我投降,投奔旧友于禁本以为能免一死,可是遇上把名节看的比生命还重的于禁被杀这就是命运啊!”,因此曹操更加器重于禁。公元216年于禁迁升为左将军,假节钺。左将军相当于武将中最高的军阶,假节钺具有战时无需汇报直接斩杀违军令将士权力,由此可知曹操是多么器重于禁。

魏王曹操 一个是跟随曹操长达三十一年,一直以忠心耿耿,威严毅重的形象示人。每次打仗都冲锋在前视死如生,连自已的朋友投降都不能放过而依令处死,其权势地位已达颠峰的这么一个人。一个是投降过来不满五年,兄长庞仁还在敌国当差饱受质疑的庞德,两人的地位、权势、身份等各方面都有非常大的差距,但恰恰就是前者屈节,后者就义,两相对比给人以强烈冲击,我想,这才是于禁的投降,为曹操极度失望和世人所不齿的最主要原因。 吕蒙占领荆州后,孙权把于禁接到了东吴善待他,一天孙权邀其出行。东吴的大臣虞翻看见两人并排骑马非常生气,一边用马鞭追打于禁一边大骂:一个投降的俘虏有什么资格与我主并排同行;幸得孙权喝止。随后孙权与群臣宴饮时,于禁想到投降以来的遭遇伤心流泪,虞翻又大声指责于禁装可怜,还当场向孙权建议为了让投降的人长教训杀死于禁。在孙权要把于禁还给魏国时,临别时虞翻又当着孙权的面嘲讽于禁不要惺惺作态了,回去也是个废人。

魏文帝曹丕 于禁回到曹魏的时候已经“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曹丕假意安慰了几句,封他为安远将军出使东吴,并叫他临行前去曹操墓前看看,告诉他老人家你回来了结果于禁在曹操墓室看到了他向关羽屈膝投降宠德站立怒骂的壁画,导致他还未出行就羞愧而死。《三国志》记载:“欲遣使东吴,先令北诣邺谒高陵。帝使豫于陵屋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禁降服之将。禁见,惭恚发病薨。” 可能于禁都没有想到,那么多降将,只有他受到世人的唾骂和不齿,如果上天再给他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会不会对自已说三个字:不投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