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云南省博物馆参观 记者杨峥摄

云南省博物馆 记者杨峥实习生陈聪摄

斑铜制作 记者侯婷婷摄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记者杨峥实习生陈聪摄

  2019年初,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让云南省博物馆火了起来。节目现场,云南省博物馆推荐的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银鎏金嵌珠金翅鸟立像、聂耳小提琴3件文物,不仅讲述了云南国宝的前世今生,还解读了流淌在华夏民族血脉中的基因密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云南省博物馆作为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兼具收藏和传承文化遗产的作用,带动着全省博物馆进行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研究和展示。近些年来,省博物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导思想,持续加大文物保护工作力度,成效斐然,亮点迭出。

  现代科技助力让珍品再现光芒

  在省博物馆,提起文化遗产保护,就不能不提“文物医生”团队。自2005年成立以来,这个团队一直负责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技术保护与修复工作,多年来,不断更新分析检测及保护技术,实现文物微量或无损检测分析,延长文物寿命,保留文物真实信息。

  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的实验室,是“文物医生”们为文物“把脉问诊”的第一站。

  显示屏上,青铜残件的局部成了放大、立体和清晰的图像,一名“文物医生”正在用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观察一件年代不详的青铜枕残件:“我们要通过显微镜来观察这件文物锈蚀的程度和状态,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区分有害锈和无害锈,移除有害锈来保证它的寿命和安全。”

  据介绍,有害锈呈疏松粉末状,通常是绿色,俗称“粉状锈”,一旦产生且没有及时清除,就会传染和蔓延,给文物造成更大范围的腐蚀,因而有害锈也被称作“青铜病”。想要准确诊断“青铜病”,“文物医生”们就得借助超景深三维视频显微系统这双“火眼金睛”。这套系统通过对显微镜头采集的图像序列进行分析,分层照相,并三维重建,最终融合成超大景深的清晰图像。

  除了青铜器,超景深显微镜还可以用于古字画、壁画、陶瓷、织物等文物的分析,它不仅能让样品的加工痕迹、表面形貌一目了然,还能进行平面或三维的测量。在这件青铜枕残件上,“文物医生”就观察到了一些潜伏着风险的小孔,这将为后续修复提供参考。

  省博物馆汇聚了云南省历史、文化和艺术各方面的文物精品,包括青铜器、古钱币、陶瓷器、古书画、碑帖、邮票及各类工艺品等,展现了云南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保护和传承着云南宝贵的文化精髓。根据文物保护修复实际工作需求,省博物馆新馆对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进行了提升改造,修复场所面积由原来的400平方米增加至约1000平方米,对实验室功能进行详细划分,重新确定了文物保护实验室、文物消毒熏蒸室、无机文物保护修复室、有机文物保护修复室及书画装裱室。工作室配置了便携式X射线荧光能谱仪、金相显微镜、造纸纤维测量仪、纸张厚度仪、光泽度仪、白度测定仪、微电脑撕裂度测定仪、真空充氮杀虫灭菌消毒设备等专业设备。文物保护中心运用现代分析检测仪器,对文物进行无损检测分析,诊断文物病害,制定科学的保护修复方案,指导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减少非必要的人为干预,最大限度地保留器物的历史信息,为后续的科学文化研究提供丰富的实物资料。

  近些年来,省博物馆在继承发扬传统保护修复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文物种类、文物病害,确定差异化保护修复技术,采用现代的新方法、新技术,对文物进行科学、全面、有效的保护修复。先后完成馆藏金属文物251件、佛教文物6件、陶器18件、木雕2件、化石2件、骨器1件、民族文物15件等的保护修复;181幅装裱新画、拓片,1205件有机质文物的消毒杀虫;372件文物病害图绘制,630件青铜文物的无损分析检测,25个纸质样品的纸张纤维检测分析及分析报告编制。完成其他单位委托的179件金属文物的保护修复、19件新字画装裱、549件字画、书札手稿文物的修复、232件有机质地文物的消毒杀虫,232件文物复仿制品和65件文物礼品制作。

  加强交流合作推动博物馆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保护修复技术路线合理、修复材料选择适宜、文物价值研究充分、整体修复效果良好……2023年12月18日,由云南省文物局组织的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项目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分两期,完成8件云南省博物馆馆藏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这一项目的实施,是云南省首次开展珍贵纺织品文物本体保护修复,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次重要实践。

  该项目是在馆校共建运行机制下开展的一次重要合作。2022年1月,云南省博物馆与北京服装学院共同建设成立民族服饰保护与研究联合工作站,旨在发挥云南省博物馆对外展示云南历史传统文化的窗口功能,并促进北京服装学院相关科研成果在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研究方面得到有效转化。本项目涉及的8件纺织品文物,是省博物馆重要的少数民族珍贵文物藏品,主要来自傣族、彝族及壮族3个少数民族,纺织品均有大量金属装饰物,织绣工艺极富民族特色,是研究区域民族史、边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保护修复团队借助现代仪器设备,采取相适应的方法妥善保护修复了这批珍贵文物,进而延长文物寿命,增加文物强度,使其达到安全展陈、易于保管的目标。

  在满足本馆及云南省各地文物保护修复需求的基础上,省博物馆还积极为周边省、市文博单位和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与其他知名博物馆、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交流与战略对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长期在人才、技术、资源、项目等各领域深耕合作、互惠共赢,推动形成博物馆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

  云报全媒体记者张雪飞

(云南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