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度历史观V 说到“天若有情天亦老”,你是否会顺口的接下“人间正道是沧桑”呢?那你又是否知道,这两句并非为一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半句诗,可是被认为是“奇绝无对”的,从唐朝便出现上半句,却等到宋朝才有人能够对出合适的下半句。事情究竟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再详细讲讲。 话说,大唐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盛世王朝,不仅政治开明、经济繁荣,在文化上,亦是有着很大的发展。唐诗更是流传千年、至今不衰,而唐诗的繁荣则离不开一个个才情过人的唐朝诗人。 唐朝作为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著名的诗人自然是有许多的。而唐代诗人之中,又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等人为佼佼者,他们所著之诗流传万世,受千代人所追捧。
今天要说的这个人便是有着诗鬼之称李贺,他是长吉体诗歌开创者,是与杜甫、李白、王维齐名的著名诗人。那句“天若有情天亦老”的“奇绝无对”的半句诗,便是出自这位李贺的手笔。下面先简要介绍一下李贺。 李贺他出身不凡。他出生于一个破落贵族之家,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后代,是唐宗室的远支,也算是出身贵族了。只是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早已家道中落,在昌谷隐居。 举进士不得的李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往返长安,也许是凭借皇室远亲的身份和良师益友韩愈的举荐,虽说他在极其重视科举成绩的唐代做了几个小官,但却却依然是仕途惨淡。
而当他被命运击垮,并且再也不复当初志得意,而是满含忧含愤离开长安时,他便把悲愤寄托给由汉武帝所制、魏明帝所迁的金铜仙人,由此写下了著名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其中便包含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据朱自清《李贺年谱》推测,这一首诗大约是公元唐元和八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并在途中所作。当时,李贺他“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李贺的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
在面对这严酷的现实时,李贺的心情很是不平静,他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但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因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 而这《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在离开长安之后,李贺便一路向西,曾做过3年的军队幕僚。当时唐代已经显现出动荡的苗头,割据势力猖獗,李贺的新老板讨叛无功索性告病修养,无路可走的李贺强撑病体回到河南家乡,不就病死,享寿二十七岁。 然而,虽说李贺仕途惨淡,但他给人们留下了惊艳的诗句,而这“天若有情天亦老”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句。
倘若上天也有感情,也会随着岁月蹉跎而老去的,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这便是李贺诗中含有的情感,在著名诗人辈出的唐朝,竟然没有人能够对出工整合适的一句,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等到宋朝,才有一个诗人得以对出后半句,他便是石延年。宋朝同唐朝一般,都是诗人辈出的年代,而当石延年偶然听到李贺的那半句诗时,酒醉的他竟然随口便对出“月如无恨月长圆”!跟其他人为了对仗而写出的诗句不同,石延年的这半句诗不仅是对仗工整,更是贴紧了李贺的悲愤情愫,仿佛就如同李贺亲爱写出的一般,因此也得到了一众诗人的广泛称赞。
只是没想到,李贺的半句诗,竟然让无数诗人“折腰”,等到宋朝才有石延年可以对出合适的半句。
李贺抛出了那一句千古佳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诗一直以来被众多文人雅士所对,从宋代石曼卿“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到元代元好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乃至于近代“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足见其影响力。
对此,你怎么看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