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二年(1703),驰骋纵横小半辈子的玄烨内心感觉是喜忧参半。正月,宫里上下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四处都已经布置装点起来,诸位大臣为了讨康熙的欢心,合着心力盘算半天,送上一架刺绣着“万寿无疆”的屏风。
因康熙高高端坐在龙椅上,他们远望看不清其脸上的表情,只能静等反应。康熙看到“万寿无疆”主题的屏风心里一阵酥麻,暗叹:“终于还是英雄不敌岁月,也到了渴望长命百岁的年纪吗?”回过神来,豪爽地谢过大臣的一番心思,以意思到了就行,将屏风推却,只把事件记录在史官的册子上。 开场词客套完毕,大臣就着歌舞开始吃喝应酬,康熙头一次感受到刻骨的孤独,应付完正月大典回到殿内,对着炭盆里的火苗思考回忆起自己的前半生。模糊的记忆如走马灯一样穿梭,第一个片段是五岁开蒙时,面对着神秘又新奇的文字,仿佛解不完的谜团一样妙趣横生。
读书识字三年后,就对经史子集迸发出浓厚的兴趣,每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反复咂摸清楚一句话后,那神清气爽的感觉。就连初涉《易经》,参照着大意观察星相和占卜,都有心底里涌出的喜悦,常常到了吃饭的时候都舍不得撂下。 八岁父亲顺治帝病逝,因出过天花的优势被汤若望等重臣建议,获得太后的支持登基为帝。紧跟着平静的日子被打破,朝政压力如狂风骤雨一般袭来,辅政四大臣之间龃龉争权不断,鳌拜因能力出众威望也深,逐渐挟制其余辅政大臣,一人骄横傲气,将谁都不放在眼里。 为了修身养性等待时机,日常的读书学习之余,就找来王羲之、黄庭坚、欧阳询和颜真卿等大家的作品反复临摹,终于以”布库“为借口,通过组建的一帮只听命于自己的侍卫将鳌拜一举拿下。 剪除鳌拜党羽后,随着权利大握开始亲政,雄才大略的帝王生涯正式开启,军事上平三藩、定台湾、驱沙俄、征塞外,朝政内还地与民、免钱粮、修漕运、定丁银,一桩桩一件件事情处理下来,不知不觉就已年过半百。
从回忆里醒过神来的康熙长呼一口气,觉得哪来的一万年的寿命可以肆意挥霍呢,还是得享受人生才对。隔天就命人安排了南巡,数月后欣赏完波澜壮阔的黄河尽兴而归,回宫的第一桩大事就是哥哥裕亲王突然染病。 康熙一听这个消息大惊失色,立刻就前往府里探视,谁知正好赶上裕亲王病逝,都说无情帝王家,自己虽然从小就接连失去双亲,但跟异母哥哥福全的关系一直十分亲密,大怒之下查裕亲王的病因,牵扯出索额图挑唆逼迫的隐情来,遂以”天下第一罪人“将其拘禁宗人府。 裕亲王的病逝再次让康熙彻夜难眠,半梦半醒之间眼前总是浮现出福全年幼跟自己一起读书骑马时的模样,连续多日的神情恍惚之后,康熙决定要珍惜眼前人,细致的对待每一天。六月再次安排了西巡,途径热河上营,被眼前的美景迷住,觉得书中描绘的桃花源若是真的,大约就应该建在这里。
一声令下,热河行宫于1703年开始修建,康熙不时就会追问行宫的修建情况,兴致上来了还会跟大臣一起亲手为宫室、院景绘图。终于不负期待,加班加点修缮了八年的热河行宫新鲜出炉了,诸位大臣纷纷进言让康熙为热河行宫题字。 康熙脑海中回忆起西巡路过热河上营欣赏到的景致,想起虽然暑气磨人,可热河却让人通身清爽,就定下了“避暑山庄”为名。一个眼色,太监总管梁九公就心领神会的铺纸磨墨,康熙提笔时,却突然因“避”字有了停顿。 瞬息之间,青年时临摹过的大家字帖再现眼前,决定以王羲之《东方朔画像赞》中的”避“字为蓝本,也挥毫写下了颇具古意的“避暑山庄”四字,随着匠人对着康熙御笔题字雕刻,不久这幅匾额就挂在了热河行宫的正殿上。
“避”字是天下第一错别字吗? 康熙所题写的“避暑山庄”虽然挂在热河行宫百年有余,可随着改朝换代,皇家园林走入普通人身边,大家买了门票进去一看,这个大名鼎鼎的避暑山庄的“避”,好像是一个错别字啊。仔细端详后不难发现,“避”字上面多了一个横,导致右边部首下方像一个“羊”字。 通常导游会解释,康熙应该是题字时大意了,写完了发现“避”字不对劲,但天子尊严放在那,他也不好意思揉成团重来,就稀里糊涂的让工匠按照错字做成匾额了。 可从康熙亲政以来批阅奏折的细致程度来看,出现错别字的机率是很小的,毕竟康熙可是第一个看到奏折里有错别字,都会圈点出来的较真帝王。
并且纵观康熙为人处世的态度来看,他不属于架子摆得很大,有了错误都硬着头皮走到底的性格。哪怕真的写错了“避”字,估计避暑时到热河行宫看到,也会命人把匾额摘下来,虚心将错误纠正了。 所以康熙多了一横的“避”字,大有可能是故意为之,因为他是满人,汉文是开蒙后跟着经典著作和学识渊博的老师刻苦学习来的,所以他从书法大家如颜真卿、王羲之等人的作品里看到的就是多了一横的“避”字,题字时以字帖为素材,就挥毫写下了这样的“避”。 至于当下的游客觉得“避”字多了一横,看起来像是错别字,原因也很简单,估计就是简体汉语的普及和有书法兴趣的人少了,对于黄庭坚等人的字帖不了解,就以常用的“避”字做参考,认为多了一横的就是错别字。
不然清朝国祚二百来年,就算皇室子弟和诸位大臣,或许会因圣祖爷亲题而沉默不言,可他国来朝贺的使节,也在资料里没提过错别字这一茬,就说明于当时的主流价值观里,多了一横的“避”字,才是风雅的正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