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小说,因为兼具文学性和戏剧化,并非真正的历史书,所以许多方面有“问题”,这其实无可厚非,毕竟只是一部小说。 比如三国英雄所使用的武器,就很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比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东汉时期根本没有,明代倒是有,但是也不用于作战。其余如三尖两刃刀、方天画戟也如此。

这些兵器尽管不合汉末三国历史,但好歹历史上都有。只有一个兵器比较特殊,是因为读音搞错造成的,算是一种创新,那就是猛人张飞所用的丈八蛇矛。 早在新石器时期,矛就已经出现,当时还只是简单地把木棒一端削尖,用于投掷动物或者敌人,后来的标枪即是由此而来。

而后,为了增加杀伤力,人们又学会制造石制、铜制和铁制的矛头,各种矛也就出现了。 在战国之前,军队主要是车兵和步兵,车兵主要配备五种兵器,称为五兵。五兵之中,就有矛,而且有两种,一种叫夷矛,一种叫酋矛。 据《考工记》记载,车兵五兵分别为夷矛、酋矛、戟、殳、戈,其中夷矛最长,为2.4丈,折合今天的计量单位约5.5米,如此长兵器,主要用于战车交错时刺敌。

等到战国之后,骑兵和步兵成为最主要的的作战方式。尤其是五胡乱华之后,北方骑兵的长枪杀伤力惊人,于是超长的夷矛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2-3米长的矛。而较之一般的矛,有一种长达一丈八的矛,便是矟。 《释名》中记载:矛长丈八曰矟,马上所用。 唐初名将程知节和尉迟敬德就是用矟高手,尤其是后者,不仅擅长躲避矟,而且能反手夺敌人的矟,反杀别人。 后来齐王李元吉不信,还非要和尉迟敬德比试,结果转眼之间,被尉迟敬德连夺三次矟。《旧唐书》记载的清清楚楚,“元吉执矟跃马,志在刺之,敬德俄顷三夺其矟。”

那么,张飞的蛇矛是怎么回事呢?有三种观点。 其一,蛇矛是夷矛的讹传。在古代,夷和蛇发音相同,这一点,在成语“虚与委蛇”中,还能体现,夷矛就这样讹传成了蛇矛。 其二,蛇矛是矟矛的讹传。由于矟的发音和蛇很像,尤其是念得很快的时候,所以矟矛逐渐就成了蛇矛。

其实,早在唐代时,就已经出现了这种讹传。 唐人编撰的《晋书》中,猛将陈安的武器就是蛇矛,书上记载他“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不过,宋代胡三省注释“蛇”字时,认为这是铊的方言,意指短矛头。 在一些诗词中,也有蛇矛的影子,比如杜牧的“犀甲吴兵斗弓弩,蛇矛燕戟驰锋铓”;李白的“丈八蛇矛出陇西,弯弧拂箭白猿啼”等。

综合来看,蛇矛是矟矛或者夷矛的讹传可能性更大,而且蛇矛更具体形象,容易在民间说书时,让百姓记住。这似乎也能体现张飞的勇猛,以至于兵器都与众不同。 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在一些三国书的插画和现代影视剧中,张飞的丈八矛就成了蛇状长矛。

还有一点,水浒中林冲绰号小张飞,所用兵器也是丈八蛇矛,但是人们对他的兵器就没有这样的期待,所以他的丈八蛇矛很多时候就是普通的长枪(电视剧也有蛇状矛,不过很少)。

实际上,《三国志》中,张飞也只是横矛立马,没说他用的是蛇矛。宋代的官方兵书《武经总要》以及明代的《武备志》中,也没有蛇矛的模样,至于出土文物中,更是没有。足以证明,蛇矛只是人们的构想而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