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连线出行(ID:lianxianchuxing)
文/王慧莹
编辑/马军
今年的上海车展少了几分喧嚣。
“车圈顶流”小米创始人雷军和小米YU7的缺席,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虽成为本届车展的焦点人物,却没有了“坐车顶”的故事。
车企们的宣传少了些“火药味”,高管们也少了些“串门”,但规模和受关注度是依旧的。
官方信息显示,本届车展共邀请到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000家中外知名企业参展,展出总面积超过36万平方米,相较于往届参展国别范围更广,规模再创新高。
图源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微信公众号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车展上,各家紧锣密鼓开发布会的样子也可谓盛况空前。4月23日至4月24日这两天的媒体日里,各大车企及相关参展企业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多达193场,可谓历年之最。
一改往日对流量的追求,这届车展,终于将大众视线拉回卖车本身。这背后,行业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车展前不久,小米SU7的智驾事故引发热议,更引发外界对智驾的思考。车展前夕,工信部的一则公告更是让车企们更加谨慎,大家对外统一宣称“产品仅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
当然,这不意味着智驾消失了。以往在市场宣传中,部分车企模糊了辅助驾驶与自动驾驶概念,如今,各家仍把智能化作为重点,只是变得更谨慎、更务实,更将安全放在第一位。
与此同时,性价比、AI也都是本届车展的关键词。本届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展出面积达到约10万平方米,参展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大幅增长。
作为年内首个A级车展,上海车展是一场行业聚会,也是一个风向标,从车企,到供应商,各家都在摩拳擦掌,打出先发优势。
智驾“去泡沫”,
今年车企怎么说辅助驾驶故事?
今年上海车展,车企们很谨慎,也很匆忙。
车展前一周,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深刻领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要求,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简单来说,工信部对智能驾驶宣传口径的规范化要求,终结了车企此前“高阶智驾”“L2++”等模糊概念的营销乱象。
风向变化之下,车企们抓紧一切时间修改宣传物料。往年站在C位的智驾,如今也悄然被L2级辅助驾驶功能替换,“安全”是关键词。
在首日媒体日上,“东道主”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表示,上汽要“All in 尚界”,并邀请华为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坐镇。尚界是鸿蒙智行与上汽共同推出的品牌。但在发布会上,双方都没有提及智能驾驶,只说尚界的第一款车为了加强被动安全,研发团队把车身质量增加了100多公斤。
4月22日,华为乾崑正式发布高速L3商用解决方案,华为车BU CEO靳玉志对智驾的宣传话术是“智能辅助驾驶”。比亚迪、小米等主流新能源车企均未将智能驾驶作为宣传重点,对外统一宣称“产品仅具备L2级辅助驾驶功能”。重点发力智能驾驶技术的小鹏,在车展期间宣布即将开启AI智能辅助驾驶安全训练营,向消费者强化辅助驾驶的能力边界。
摄图华为乾崑官网
让智能驾驶的宣传变得更务实,是对消费者安全负责,也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宣传话术发生改变,但车企对智能驾驶技术的投入和突破没有变。
在技术上,华为乾崑智能技术大会无疑是本次车展的焦点。发布会上,华为发布了智驾ADS4 、华为鸿蒙座舱HarmonySpace 5、乾崑车控XMC等全新解决方案。其中,华为乾崑智驾ADS4共有四个版本,其中ADS Ultra旗舰版搭载高速L3专属方案,若顺利商用将填补国内空白。
传统车企品牌也在快速推进智能化战略。大众集团在上海车展集中展示了5款新一代智能网联车型,展示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长安启源Q07车机系统接入DeepSeek,吉利极氪9倍首发L3智驾解决方案,长城枭龙Max搭载CoffeePilotPlus智驾系统等。
另一边,合资品牌也通过本土化合作提高自身的智能化。上汽通用与Momenta联合开发的车型、北京奔驰长轴距CLA搭载的智能驾驶系统,均展示了传统车企在智能化下半场的反击。上汽奥迪A5L则成为首款搭载华为乾崑 ADS 3.0的燃油车。
实际上,随着智能技术的不断提高,车企将技术的不断下放,智能辅助驾驶正从“选配”走向“标配”。根据工信部此前公布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L2级及以上智能辅助驾驶新车渗透率已达55.7%,业内普遍预计今年底该比例有望突破65%。
行业对智能驾驶宣传变得更加谨慎,消费者认知更清晰,但这并不影响消费者为汽车智能化买单。麦肯锡《中国汽车消费者洞察报告》显示,在15-20万元购车预算区间,超过一半消费者将智能辅助驾驶能力视为购车考虑因素之一。该趋势在一线城市年轻家庭群体中更为明显,已成为影响品牌筛选的功能条件之一。
可以预见的是,从L2级别的组合驾驶辅助,到L3级别的有条件自动驾驶,在政策法规与市场需求的推动之下,智能驾驶宣传“去泡沫”,车企再度把智能驾驶技术研发放在了第一位,智驾技术竞争也进入深水区。
内卷到极致,性价比成重点
这两年,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用户不再为概念买单,而是为真实价值付费。在车圈,这个需求更加明显。
从比亚迪秦Plus的“998”策略,到零跑2024年盈利、小鹏MONA M03卖爆,消费者用脚投票,性价比很关键。
市场需求推动着行业在变化,“加量不加价”,成为今年上海车展的又一关键词。
随着汽车配置的不断升级,技术的不断提高,曾经30万以上新势力才会配备的高阶智电技术正在进入15万级甚至更低的价格区间。
五菱汽车官宣旗下首款灵眸智能辅助驾驶车型五菱星光2025款正式开启预售,预售价分别为10.98万—12.98万元,搭载辅助驾驶系统,提供全速域自适应巡航、自动变道等功能,预售价为10.98万元起;
比亚迪带来了海豹系统的新车,其中海豹06EV定价12-15万区间,基于e平台3.0 Evo打造,将搭载“天神之眼C”驾驶辅助三目版以及云辇C多项硬核领先技术。
图源比亚迪官方微博
零跑C11,全系标配L2级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包括车道保持、车道居中、道路标识识别、ACC全速域自适应巡航等功能,中配车型起售价为17.58万元。此前,定价10.98-13.98万的零跑B10,让激光雷达成为12万级车型的标配,上市13天已完成超8000台交付,验证了用户的热情。
上汽集团旗下的荣威,推出新品纯电D6,将CTB、智能热管理等尖端技术下沉至10万级市场,限时优惠后实际入手价仅7.98万元起;
本质上,这并不是车圈内卷的结果,而是技术下放的表现。虽然上述车型并未搭载更为复杂的功能,但已经实现了成本控制与技术下放的平衡,也推动了技术的普惠。
除了智能技术的技术下放,一些车企也在寻找性价比布局的组合拳,性价比产品承担着提升销量的重任。
比如,蔚来带着蔚来NIO、ONVO乐道、firefly萤火虫三大品牌11款车型、12项全栈技术集体亮相。
其中,萤火虫前不久才以11.98万元的售价进入市场,对标的是宝马旗下的MINI,将在4月底开启交付。新车还将在今年进入全球5大洲16个国家的市场。
另一边,蔚来将乐道放在了重要位置,此次车展蔚来为乐道单独设展,乐道L90将于第三季度上市交付,是一款针对大家庭用户而设的六座SUV。同时,乐道L80将在第四季度上市。
图源蔚来官方微博
虽然尚未公布L90的价格,但从定位上看,一个定位10万元价格带,一个定位15万元-25万元价格区间,萤火虫和乐道都是蔚来争夺中低端市场的关键。
“蔚小理”三家中,小鹏此前凭借MONA M03尝到了性价比的甜头,本次车展小鹏G7以20-25万元定价切入中型纯电SUV市场,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焕新版本,不仅有5C超充电池和智能化配置,还有大空间,主打同类车型的性价比。
可以看到,同样是内卷,但今年上海车展的内卷已超越单纯降价,反而是转向技术、场景与用户需求的深度结合。
AI融合,车企打响生态之争
大模型行业的持续火热,车展早已不是主机厂一家独大的局面。随着大数据、AI与智能车的深度融合与应用,科技企业与车企的合作日益紧密,这也成为车展的一大重要变化。
今年上海车展,汽车产业边界被彻底打破。科技企业、芯片厂商与车企的跨界融合,重构了竞争逻辑——生态能力取代单一产品,成为决胜未来的关键。
较为明显的一个趋势在于,国产汽车供应链商站到了台前。过去,合资品牌主导的燃油车时代,海外供应商占据了主导地位,如今,随着国产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到来,国产供应链体系掌握了话语权。
本届上海车展,汽车科技及供应链展区的展出面积达到约10万平方米,参展规模和数量较上届大幅增长。除了博世、宁德时代等常见的世界百强零部件供应商,还有智能驾驶领域的小马智行、元戎启行、禾赛等超过5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首次单独参展亮相。
实际上,车展对于供应商而言是个交流的好时机。尤其是对这些首次参展的企业来说,车展有助于参展商与车企等其他相关企业寻求合作。
汽车本就是上下游环节很多的产业,车企与科技企业的合作屡见不鲜。本次车展上,理想焕新款L6标配激光雷达,根据车型版本搭载地平线J6M与英伟达Thor-U芯片,支持城市与高速辅助驾驶功能配置。此前,禾赛科技与零跑的合作也备受关注,4月7日,后续零跑预计将采购约20万台的禾赛ATX激光雷达,覆盖零跑2025年起多款量产车型。
更重要的是,车展也是各科技公司“秀肌肉”的好时机。围绕智能驾驶技术,智能驾驶公司的动作也有很多。
以禾赛科技为例,在车展期间的技术开放日上,禾赛推出面向L2到L4的激光雷达感知方案 “千厘眼”,以及新一代车规级激光雷达产品 ETX 车规级超远距激光雷达、AT1440 车规级超高清激光雷达和 FTX 车规级纯固态补盲激光雷达。
其中,面向中高端车型的ATX已经获得了比亚迪、奇瑞、长城、长安等11家国内头部车企的几十款车型定点合作,并已经于2025年第一季度启动大规模量产。
无独有偶,另一家自动驾驶企业Momenta也发布了其由L2向L4进阶的重要计划,并与通用别克、一汽丰田、本田中国、凯迪拉克、上汽奥迪、智己六大品牌宣布进一步战略合作。
首次参展的小马智行,在车展上宣布,第七代车规级自动驾驶软硬件系统方案正式全球首发,三款第七代Robotaxi家族量产车型也首次集体对外亮相,开启量产。小马智行CEO彭军透露,小马智行将同丰田、北汽、广汽三家车企共同推进Robotaxi前装量产。
这背后,自然离不开AI技术的进步。当前,AI不仅应用于智能驾驶和座舱交互,更渗透至研发、生产、销售环节。
为了让车机生态落地,为用户打造更智能、个性化的体验,AI座舱也是一大重点。像科大讯飞基于Spark大模型的AI座舱解决方案、德赛西威的智能解决方案3.0,均通过情感交互与健康监测提升用户体验。商汤绝影发布专为车载AIOS打造的AI内核“绝影千机”……
作为汽车行业的年度盛会,上海车展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当下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走向。智驾的规范化、性价比的技术升维、AI的生态化,共同勾勒出产业未来的三大坐标。这场变革中,没有永恒的赢家,只有持续进化的“新物种”。
(本文头图来源于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微信公众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