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想开了!”2023年,一位癌症晚期男子放弃治疗,身上插着管子,喝起了啤酒。医生劝他别喝了,病情会加重。谁料,他却说:“早死晚死都得死,不如想喝啥喝啥,想吃啥吃啥!
2023年,一段在网上流传的视频让无数人的心揪了起来。镜头里的男人身体瘦得只剩骨架,鼻子里插着维持呼吸的氧气管。但他没顾上吸氧,双手紧紧攥着一罐啤酒,仰头往嘴里灌。旁边放着一整箱没拆封的啤酒,纸箱上还印着超市的价签,显然是刚从里面买出来的。
这个男人叫张伟,那时他已经是癌症晚期。有人把这段视频发到网上,配文问:这到底是看透了生死,还是在跟自己较劲?
那天张伟拿到“晚期”的诊断书,他愣了半天,回家跟父母一说,老两口当场就哭了。在这个小家里,没有犹豫的余地,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必须治的念头。从那天起,张伟和家人就一头扎进了和癌症的拉锯战里。
化疗的日子不是常人能想象的。刚开始的第一个疗程,张伟就吐得昏天黑地,吃进去的饭没一会儿就全吐出来,到最后连胆汁都吐得干干净净。
他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掉,早上醒来枕头边全是头发,没过两个月,头皮就变得光秃秃的。体重也跟着往下掉,原本一百四十多斤的人,不到半年就瘦到九十斤。
每次化疗结束,他都得在床上躺好几天才能缓过劲来,浑身骨头缝都疼,连抬手喝水的力气都没有。
张伟的父母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老两口都是普通退休工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不到半年就见了底。听说有种进口靶向药效果好,哪怕一盒就要上万块,他们也没皱一下眉,当天就跑去医院买。
老太太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市场,挑最新鲜的菜回来炖汤,想让儿子多吃一口,可汤端到床前,张伟往往只看一眼就摇摇头。老爷子则学着用智能手机查各种抗癌偏方,不管真假,只要看到 “抗癌” 两个字就记下来,转头就去药店买药、去山里采草药。
在他们心里,钱没了可以再挣,力气没了可以再歇。但儿子不能有事,这个家不能散。 张伟每次去医院复查,父母都要跟去,出来看到医生皱眉,两人的心就沉一下。听到 “指标还行”,才能松口气。
可一次复查后,医生把张伟和父母叫到办公室说常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现在有个新的试验性方案,但是成功率很低,你们考虑一下。这话没明说,但谁都听懂了,之前的努力可能白费了,剩下的希望已经很渺茫。
所有人都以为张伟会说试试,父母也劝说,连护士都来开导他。可张伟只是摇摇头,态度异常坚决不治了。
于是,就有了开头我们看到的那一幕。那箱啤酒和那根氧气管,这两样东西在他身上同时出现。
视频传到网上,评论区立刻分成了两派。有人说张伟 “活得通透”,“与其在病床上插满管子遭罪,不如最后这段日子按自己的想法过。” 化疗的痛苦、对家人的拖累,早就把活着的意义磨没了,与其苟延残喘,不如体面告别。
但另一批人骂他 “自私”,“父母为他倾尽所有,他说放弃就放弃,对得起谁?在这些人看来,生命是父母给的,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该为家人扛下去,这是责任是孝道。
其实这两拨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因为他们心里算的是两本不一样的账。在医生和父母的账上,算的是 “生命时长”。多活一天是一天,多活一个小时是一个小时,只要心电图还在跳动,治疗就不能停。在他们眼里,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意义,哪怕要承受痛苦,也要抓住每一秒。
可张伟算的是“活着的滋味”。这一年里,他尝够了化疗的疼、呕吐的苦、连饭都咽不下的难,也看到了父母日渐佝偻的背、越来越多的白发和为了医药费发愁的眼神。对他来说,活着如果只剩下痛苦和拖累。
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很怕谈论死亡,更怕谈论“怎么死”。我们默认的是,进了医院,就得拼到最后一秒。
而张伟的选择,对他的家庭是残酷的。但对他自己,或许是一种解脱。当然,我们不是说所有人都该像张伟这样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痛苦的承受力不一样,和家人的感情牵绊也不一样。
当然,我们不是说所有人都该像张伟这样做。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痛苦的承受力不一样,和家人的感情牵绊也不一样。
生命的意义从来都不只是长度,还有过程里的尊严和自主。张伟用一罐啤酒告诉我们,哪怕到了最后,人也该有选择怎么活的权利。而我们这个社会,需要学会尊重这种选择,给生命最后的体面多一点空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