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歼10C击穿中国军贸困局


印巴的这场空中博弈,注定将成为中国军工贸易崛起的序章。


5月7日,巴基斯坦三军新闻局发言人在发布会现场公开确认,巴方在前不久的冲突中击落了印方五架战斗机,其中包括三架法制阵风战斗机,从随后多个渠道流传出的消息来看,造成这一战果的,正是巴方在2022年引进的战斗机歼10CE。


这个结果可以说是震惊全球,要知道歼10C虽然和阵风同属四代半战机,但两者在价格上可谓是天差地别,前者巴方在采购时中方给出的offer是25架16亿美元,平均每架6400万美元,而后者印方在采购时,法国给出的价格是36架80亿美元,平均每架2.22亿美元。


博主:歼10C击穿中国军贸困局


以不到阵风1/3的价格将其掀翻,歼10CE的这场表演可以说是将中国制造“性价比”的招牌打在了全球军工客户的脸上,少有人知道的是,这场军事奇迹其实只是中国攀登全球军工贸易市场份额的缩影。


数据显示,在2014-2023年的十年时间里,中国在全球军贸市场中的份额长期在2%-5%区间徘徊,但在2023年,这个数字却突然跃升到了8%。


相比于一般的商品贸易,军工贸易的影响因素要多的多的多,作为无论是从经济还是军事角度在全球数一数二的强国,中国的军贸份额这些年为何一直萎靡?它突然跃升的背后,又反映出了中国军工在政治、研发和商业利益上的何种考量呢?


只讲你听得懂的商业故事,大家好,我是咨云君。


01


中国军工贸易的长期萎靡,有很大原因是受历史因素影响,从发展时间来看,中国军贸的历史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1977年的只进不出、1978-2000的积极引进、扩大出口和2000-2022年的大力进口、研发优化阶段。


博主:歼10C击穿中国军贸困局


第一阶段的只进不出并不是字面意义上的完全不出口武器,而是不对外军售武器。


建国初期,基于传统的军火=战争的思想,我国在军工贸易上采取不当军火商的策略,军品的输出主要以无偿援助他国为主,不对外进行售卖。


这种策略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建国后的中式军品远离国际市场,只在少数同阵营国家流通,使得中国军工企业失去了参与国际军贸市场竞争的机会,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的军品贸易是以政治为核心考量,放弃了经济利益,军工产业内部普遍弥漫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导致建国后我国军工产品的更新迭代几乎停滞。


到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外汇短缺困境,在这种背景下,军工贸易背后的经济利益才逐渐得到上级领导的重视。


1979年1月,高层批准对外军事援助由原来的全部无偿改为收费、以货易货和无偿援助三种模式,四个月后,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以1.67亿美元的价格,向埃及出口了50架歼6战斗机,成为了新中国在军工贸易上收获的第一笔经济回报。


博主:歼10C击穿中国军贸困局


80年代初(口误),柬埔寨和两伊战争的爆发,让全球军贸需求量大增,这也被急于打入国际市场的军工企业们视为最大的发展机遇,数据显示,1981-1984年期间,中国军品净出口额由原来的5亿美元增长至20亿美元,翻了近4倍!


然而,从后来的视角回看,这两场战役也几乎打光了中式武器在国际市场上的名声。


还记得我们在第一阶段提到的军工产业的问题吗?


由于缺乏军贸上的经济回馈和市场产品回馈,军工产业存在普遍的创新动力不足,以新中国步枪发展为例,建国后我国于1953年和1956年为部队用枪53式和56式定型,到1963年更新迭代至63式,此后十几年的时间里,步枪系列几乎再无迭代,直到改开后才迭代了79式与81式。


而同一时期国外的军工厂商却依旧在保持更新迭代,暌违世界三十年之久的中国军工拿着二十年前的产物和他们同台竞技,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02


进入千禧年以后,基于中国在军队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上的战略目标,军贸策略在早期着重向进口倾斜,以购买先进的、现代化的军事装备为主来武装部队和支持研发,从2000-2012年期间的中国军品进出口数据能看到,在飞机装备上,进口规模总计为143亿美元,出口总额则仅为36亿美元。


2012年以后,中国的军工装备逐渐实现现代化,以这次大出风头的歼10CE为例,其原型歼10首飞于1998年,为三代战机;2006年在发动机和挂载导弹基础上改进的歼10A推出,凭借着超视距作战能力,迈入了四代战机范畴;2018年,搭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歼10C列装,其性能参数已比肩国际同行的四代半战机,甚至远远超过。


博主:歼10C击穿中国军贸困局


以其雷达为例,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歼10C搭配的雷达其最大探测距离为200-250公里,较阵风战机的法制雷达多出了60公里的距离。


但即使是这样,中式装备在国际市场上仍然难以解决历史所带来的信任问题,而中国又不可能为了卖军火去可以挑动地缘局势,以至于歼10系列的战机在首飞足足27年后的今天,才有了第一个战绩。


这,就是中国军工贸易过去这么多年里一直萎靡的原因,也是无解的难题,但现在,难题自解,中式装备到底强不强,有没有用,已经不需要我们说破嘴皮子来证明了。


对中国的军工贸易而言,这是一个绝佳的历史发展机遇,而更幸运的地方则在于,我们的军贸体系早已为这场机遇做好准备,不会再重蹈当年的覆辙了。


这还要从2023年中国军工贸易市场份额的骤然拔升谈起,十四五以后,国内主要军工集团对军贸的态度有了显著变化,从原来的专注进口,佛系出口转变为了抓住机遇做强军贸。


其中,又以向巴基斯坦出口歼10CE的中航工业集团为最,2023年7月,中航工业发布公告表示即日起将军贸作为集团公司的主责主业;除此外,2024年1月,兵器装备集团发文表示将加大军贸产业建设和海外市场开拓力度;2025年1月,兵器工业集团发文表示将军贸作为集团首要责任。


根据斯德哥摩尔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2023年,全球军贸订单量从854亿美元增长至1825亿美元,2024年,全球军费达2.71万亿美元,同比增长9.4%,增幅为冷战后最高。


博主:歼10C击穿中国军贸困局


相比较一般的商品贸易,军工贸易的影响因素要多的多的多,而中国今次主动在军贸市场上发力,所考虑和谋求的也绝不仅仅是所谓的经济利益,在国际经济市场上,中国历来主张全球化合作分工,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但经济利益向来难以独善其身,它需要政治利益乃至于军事利益的保驾护航。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军工贸易的崛起,是整个国家主体崛起的必须和必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