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一家长在网上分享了自家小学生的数学试卷。其中一道题目,给出了一位病人的体温记录统计图,最后问:从以上统计图中,你还能得到什么信息?孩子回答道:“这个病人快好了”,被老师扣掉了4分。

孩子妈妈简单的分享吐槽,没想到让网络评论区的医生朋友们坐不住了。很多医生为这道错题“联名发声”,他们表示,对这位“病人”进行了会诊后得出结论:“孩子没说错,请把这4分还给他。”

无论这个事件真实与否,背后的问题都值得探讨。

为什么医生们觉得孩子的答案很好?题目的设计初衷是简单的数字比较,而转换到日常生活,则是以检测体温来判断病人病情发展的日常医学场景。自称是儿科医生的网友给出了简明扼要的点评:“虽然可能用了激素等抗炎药控制了体温,但也表明病情大概率稳住了,是在好转”,所以,孩子答“这个病人快好了”,符合逻辑,展现出了知识结合实践的能力。这个答案代表了“声援”孩子的医生群体的主流观点。

为什么网友普遍觉得孩子的答案很好?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原本的“标准答案”可能没有那么好。看到网友们为了自家孩子这4分如此认真,孩子妈妈觉得又好笑又欣慰。她表示,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病人从哪天到哪天体温比较稳定。这固然可以是一个答案,但在一个开放式的试题中,明显不如孩子的答案好。“标准答案”仍然是对数字的抽象计算,是一个简单的推断,而孩子进一步推出了符合医学常识的结果,明显是对数学更进一步的应用。而能够拥有这种思维,也有利培养孩子对于抽象学科的学习兴趣。

其二,即便是数学,主观题目也可以有多个答案。作为一个成年人,做这个题目可以给出很多答案。比如第一次测量体温接近40摄氏度,可以得到信息有:要赶紧吃布洛芬等药物,尽快进行物理降温,或者尽快到医院就医;又比如后面体温逐渐稳定了,可以停药了。那按照这个“标准答案”来看,这些符合常理的回答都“错了”。

一道4分的小题目,为何引发很多网友关注?首先我们也不必过于苛责这套题目,通过左上角的“复习”两个字可以看出,这可能也不是一次正式的考试,分数也没这么重要。应当重视是背后的现象,大家担心的是老师根据“标准答案”机械地打出分数,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主动想象的积极性。

对主观题目“标准答案”的诟病其实早已有之,以前更多在于语文科目的阅读理解。这其中甚至衍生出了不少段子,集中在“作家做不对自己文章的题”。比如全网热追的“潦草小狗”余华曾在公开访谈中表示,让我去考试的话,肯定也都会答错。知名作家阿来也曾讲过指导朋友侄女做阅读理解的经历,笑称这篇文章确实是我写的,但是这些问题我都不懂。在主观题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过度解读”也属难免。

而在抽象学科中出现主观题,甚至可以说,这套题目出得不错,单看题干,确实体现了对数学进行综合应用的引导。但老师应当对评分标准的掌握更灵活一些。

老师可能是把“参考答案”当成了“标准答案”。可能在设置答案的时候,出题人没有考虑那么周全,或者下意识以为老师会灵活把握评分,只是给了个“参考答案”。到老师这一环,则下意识当成了“标准答案”。评卷的是人而非机器,把分数用好,能够实现对孩子成长的更高质量的引导。

“标准答案”固然没有错,但不能把参考答案上升成唯一的“标准答案”。做题是这样,孩子的成长也是这样。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楠)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