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9日,乌克兰战争已经打到了第1130天。战争的荒谬性,也正以超现实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当天纵观这一天的战事,竟然有三处体现了荒唐:
第一处:莫斯科转交的大批乌军遗体成为了基辅的“眼药”。3月28日,莫斯科向基辅转交了909具乌军士兵遗体之后,乌克兰民众还没来得悲伤,就被无情的现实再次痛击了一次:这些阵亡人员,很多已被当局列入了失踪名单,他们的亲人想要领到应得的阵亡抚恤金,必须要克服官僚们设置的重重困难。其他人的亲属,就算是手续齐全,一切合格,但也不会立即拿到亲人的阵亡抚恤金。因为,基辅现在没钱了,根本没有能力支持高昂的抚恤金。
按照乌方的宣传,每名阵亡士兵,应能领到高达1500万格里夫纳——约36万美元——的抚恤金。所以,乌军送回的这909具遗体,等于是直接给了一个基辅一个大约3.2亿美元的账单,而且,还必须是现金支付。特朗普上台之后,乌克兰得到的经济援助已经到了少得可怜的地步,哪里能够立即拿出这么多的一笔现钱!
莫斯科向基辅转交这909具乌军遗体,仅换回了43具俄军士兵的遗体,比例非常不对称,当时,很多人认为,这仅仅是克里姆林宫在向世人展示,俄军的战损要低得多,战场救护水平也比乌军高,但很少有人想到,克里姆林宫这是直接扔了一个财政大包袱给基辅。
于是,联想车臣领导人卡德罗夫此前还曾透露:出于人道主义考虑,3月19日,莫斯科无条件地向基辅转交了22名被俘的乌军重伤员。就不得不说,克里姆林宫此举,不仅节约了自己宝贵的医疗资源,同时也让基辅背上了沉重的社会负担!
第二处,基辅强攻别尔哥罗德只为给莫斯科上“眼药”。3月29日,乌军却继续在别尔哥罗德州边境线上,针对杰米多夫卡及波波夫卡两个村庄,发动了攻击。由于双方在这两个村庄的交战,持续时间已经超过了一周,这两个村庄,实际上已经被双方的炮火摧毁。
因此,从军事意义上讲,乌军的这些进攻,已经毫无意义:俄军占据优势的地面及空中火力,已经完全覆盖了双方打出的那个约13平方公里的交战区,乌军的进攻已经毫无闪电战的突袭特点,而且,前期进攻重型装甲武器损失严重,现在只能是借助边境线地区茂密的林区,用地面部队发动突击,占领了杰米多夫卡村南部的一些阵地。
不过,在俄罗斯本土开辟新战场,乌军这眼药还是给俄军上得挺足的,宣传意义重大。以至于现在对这里的战斗,俄罗斯媒体比乌克兰媒体还积极,甚至,俄罗斯第一频道电视台的一位女记者,还为此直接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然而,就像是乌战之初的蛇岛、后来的巴赫穆特绞肉机之战、克雷基桥头堡之战、库尔斯克之战一样,基辅这种“宣传优先”战略,已陷入恶性循环:为维持国际关注度,乌军不得不在资源匮乏时发动象征性攻势;而越是依赖此类表演,就越暴露其丧失战略主动权的困境。当泽连斯基政府将士兵性命兑换为社交媒体流量,其标榜的“为自由而战”,正在异化为一场流血的真人秀。更危险的是,这种“认知战瘾”,可能诱使决策层为制造爆点而冒险,最终导致更多无谓伤亡,甚至威胁到欧洲安全和欧洲文明。
第三处,乌军伤兵在荷兰发疯不知给谁上了“眼药”。3月29日,国际社交媒体上,被一则特稿的消息震惊到了:两天前,一位乌克兰士兵,被俄罗斯人打伤之后,到坚决支持乌军的北约秘书长吕特的老家——荷兰——治疗时,突然在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大街上,大白天持刀伤人。结果,除了吕特秘书长的一位女老乡之外,另有四名外国游客,也受了伤。
关键这四外国游客,也是各有来头: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其中两名来自乌战幕后操盘手美国,一名来自欧盟总部所在国比利时,一名来自坚决支持基辅的波兰。所以,这位乌军伤兵一刀下去,等于是捅了国际社交媒体的马蜂窝,各国网友吵成了一团,支持谁的都有,骂谁的也都有。汝之蜜糖,他人之眼药,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
显然,这场被社交媒体解构的“新形态战争”,早已超越了传统军事对抗的范畴,演变为一场以消耗对方社会韧性为目标、以制造认知混乱为手段的“复合型绞杀”。当双方都在向对手“上眼药”时,殊不知这些“妙手”,最终可能成为腐蚀自身战略根基的毒剂。
也就是说,“互相伤害”的荒唐螺旋中,没有胜利者:乌军遗体是给基辅造成了财政危机,但却也损耗了莫斯科的道义资本;基辅用士兵鲜血换取头条,却动摇了其战争合法性;西方在“政治正确”与安全焦虑间摇摆,却催生了新的社会裂痕反噬。于是,当战争沦为一场没有赢家的“眼球经济竞赛”,那些被异化为战略筹码的士兵遗体、被消费的战场画面、被工具化的悲情叙事,都在质问现代文明:乌战各方,是否已在“认知战”狂欢中,忘记了战争最原始的恐怖与代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