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姊妹》长了一张好剧的脸。
故事介绍看着史诗感十足。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何家六姊妹几十年的沧海桑田。
这几十年,新中国历经了多少事,无需多言。
宏大叙事下的个体命运。年代剧佳作走的几乎都是这个路子。十年前的《父母爱情》、《平凡的世界》,近些年的《大江大河》、《山海情》、《人世间》,去年还有一部《小巷人家》。
无一例外。 呈现的都是时代洪流下普通人的人生轨迹,以及他们在变革中所展现出的挣扎、选择、坚持与成长。
年代剧,容易出彩。
故事素材丰富,情感共鸣强烈,人物形象多元,主题表达又足够深刻。观众自然爱看。
《六姊妹》作为年代剧,题材上先天就比较唬人,更别提还有演员表里那一串串十足让人放心的名字。
奚美娟、、梅婷、董洁、刘钧······哪怕是角色的青年时期,也找的都是演技不拖后腿的年轻一辈。包括沈月和高至霆的选角,更是让不少观众梦回《致我们单纯的小美好》,又磕了一把“希松CP”意难平的瘾。从选角能看出来,剧方是下了功夫的。
阵容妙,题材好,《六姊妹》的配置是如此标致。
可没曾想,连刷八集,我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它唯一的亮点,大概也就是置景的年代感了。
自然场景的选取、街道场景的搭建,家庭场景的布置以及道具细节的处理,都可圈可点。
可越看到后面,我却越发觉,《六姊妹》考究的服化道,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怀旧骗局。只是徒有其表。
起码,目前更新的剧集内容看起来是如此。
前八集来来回回,反反复复只有两件事:
何家想生个儿子。以及两家小年轻谈恋爱父母不同意。
《六姊妹》中的何家想生儿子,连生五个女儿,还想再生第六个,就是想要儿子。
“重男轻女”是现实存在的问题。现在存在,那个时候更是常见,导演这么拍,也未必是在提倡,是为旧社会的糟粕招魂,这一点,我倒无意批判。
但你既然是影视作品,就得凭借精妙的戏剧结构,和大胆的戏剧冲突,让观众有兴趣往下看。而不是把“想生儿子”这一个戏剧冲突,翻来覆去拉出来遛。
用一次还行,两次算是再次强调,三次加重情绪,可你横不能四次五次六次地反复来吧?《西游记》要是九九八十一难,过八十一次高老庄,猪八戒是高兴了,观众恐怕得骂娘。
可能编剧也觉得只这一件事有点过分,于是又拉来另一个戏剧矛盾来填补故事的空洞。
何家大女儿和汤家大儿子谈恋爱,父母不同意。因为两家有世仇。另外何家大女儿的闺蜜也喜欢这个男孩。是个三角恋的关系。
两人的相识恋爱,穿插在何家二十年不断生女儿的途中。
临了,画风一转,汤家大儿子被打了弹弓,何家大女儿和一个横空出世的角色张建国结婚了。
这就是《六姊妹》前八集的内容。
别忘了,这是个年代剧。剧集确实没忘记穿插重大事件,学雷锋、知青下乡、唐山大地震等等。
可这些历史事件只是如流水账,走过场般被一笔带过,我丝毫没看出,角色的命运和这些重大事件有什么关联。
设置一个如此史诗般的历史大背景,结果为观众呈现的,就是生儿子和小情小爱?
我们做个假设便不难发现,将《六姊妹》的故事往后推三十年、四十年,乃至往前推三百年、四百年,依然成立。那么扯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为旗,有何意义?岂非是挂羊头卖狗肉?给裹脚布绣蕾丝边,亏他们想得出来。
故事不行,相应的连人物塑造也有着极大缺陷。
志大才疏地写了六个姐妹,结果却没能力让六个角色个个活灵活现。
看完八集,除了老大之外,从老二到老六,我很难看出几个角色有什么区别。
分明可以将六个女儿的戏份缩减到四个甚至三个,让每个角色的存在都更有价值。却偏要勉强,结果使得人物形象模糊,看了只觉是在凑数。
不止六个孩子的塑造有待商榷,剧中有问题的人物还有不少。比如扮演的何家奶奶,和林永健演绎的大老汤。
奚美娟演技顶级。可她所演绎的何家奶奶,那还算是真人吗?还有点人味吗?那简直是旧庙里是菩萨,慈悲得让人发怵。
同样的道理,大老汤是坏得没来由。从头至尾,这角色没有流露过半点善意,是一个纯粹的恶人形象。
甚至包括陆毅扮演的张建国,好到不真实,瞧不出一丝一毫的缺点,太伟光正了,脸谱化到什么程度?脸谱化到让我觉得这个选角可太精准了,只能是陆毅这种“人类伟光正脸谱角色精华”来演,才能让观众怀疑是演员演技有问题而不完全是编剧的问题。
塑造人物,不是极好,就是极坏。高中生写作文捏人物都知道不能非黑即白了。《六姊妹》竟然编了一个又一个的纯黑人和纯白人。
再说演员方面,角色换演员换得太着急。主要指同一角色的不同时期,由沈月换成梅婷。
不过四五年的功夫,完全可以让沈月接着演。硬是要让五十岁的梅婷演一个丫头,加入刘晓庆蒋雯丽章子怡豪华套餐。
梅婷本身就长相略成熟,年轻那会就不显年轻,现在年纪上来了虽然也没有特别显老,但愣是让她扮嫩,还是太违和了。
扮嫩也就罢了。能不能把邬君梅扮演的母亲妆容化得有岁月痕迹一点呢?
站在柴火灶旁边,梅婷对着邬君梅撒娇似地那声“妈”,我听得是真难受。
好在这一尴尬时期应该很快会过去,几个妹妹陆续的长大,演员一换,梅婷年纪上的不适就会被弥补。继续追剧的观众,眼睛该会好受点。
最后,我想聊聊这部剧在我个人主观看来最别扭的地方。
整部剧没有一个人表演,是对的。我不怪演员,因为这显然是导演的问题。
同一时代题材下的故事,我们以《人世间》为例,从每个角色的脸上,无论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我们都能看到“艰苦”二字。日子过得确实苦,也并不需要粉饰。
再来看看这部剧中的人物,他们的脸上,看不到一丝忧愁,看不到一点被生活欺负过的模样。每个人所呈现出来的样子,都是喜洋洋的,乐滋滋的。
去给老婆讨肉票,设定是“老婆着急吃肉,没有肉吃就心慌,再吃不上肉,回头把我都能吃喽”。
听着是妻子都快疯了,可邬君梅的脸上,却没有一分一毫对肉的渴望,甚至有种养尊处优的感觉,我生怕她下一秒化身宋美龄叫丈夫达令。那股对食物的迫切感,我看不到。
此前,女儿偷吃了家里唯一的荤腥油渣,所有人的表情,也不过是吃就吃了的无所谓之感,发生了这种事,在那个年代,真的无所谓吗?
他们的表演,真的对吗?那怎么样表现才是对的?可以参考电影《1942》里张国立的表演。
还有那段上山下乡的戏,两人不像是知青下乡,而像是情侣参加综艺节目,男女搭配干活不累,你给我织个手套,我给你整个围巾,在黄土地上演偶像剧式打情骂俏。
这哪里还是年代剧?分明是当代小布尔乔亚对历史的cosplay。
在我看来,整部剧最大的讽刺之处,莫过于用力堆砌年代符号的同时,暴露了他们对那个时代的无知与傲慢。
当一部年代剧,本该浸透时代血泪的皱纹,被性别议题所填平,本应刻骨铭心的伤痛,被美颜滤镜所抹去,观众还能看些什么呢?
身处那样的历史洪流之中,他们最大的烦恼,也不过是我没有生个儿子,或是我妈不让我谈恋爱。
商务/阿乐(微信:pachongsw1)
进影迷交流群加微信:caodahua1994
期待您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