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6月21日下午,缓缓驶离平顶山市叶县1号公路,14名参与“2024范长江行动——香港传媒学子中原行”的豫港青年来到地处大别山北麓的河南省信阳市,近距离了解信阳毛尖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感受农旅融合新业态。

信阳毛尖博物馆

“师傅,你这是铁砂掌吗?”在信阳市浉河港镇郝家冲村,参观过信阳毛尖博物馆,一众豫港学子来到文新茶村内的文新手工茶坊,在这里,他们目睹了一位制茶大师手工制茶的全过程,看到师傅直接用手翻炒茶叶,青年学子们不免发出一阵惊呼。

“制茶的过程包含杀青、晾青、筛青、捂青、揉条、撸条、烘干等一系列精湛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信阳毛尖传统炒制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正军大师现场为青年学子们示范“熟锅”炒茶步骤。

“非遗文化就是没有文字记载,通过师徒教授,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文化。”陈正军是镇上的一位茶农,同时也是中国国家级制茶大师,“我爷爷的爷爷就开始制茶了,我是第四代传承人。”作为中国绿茶类制造大师中最年轻的一位,陈正军几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将信阳毛尖用最古老的工艺炒制出来,展示中国的非遗文化魅力。

陈正军与香港学子合影留念。

“师傅炒茶的动作看起来行云流水,但实践了后我才发现,其实并不是像看着那么简单。”亲自上手体验过后,香港城市大学田雪丁真切地感受到大师多年来对炒制技艺的传承与坚守,“这项技艺需要坚守初心、日积月累的锻炼,才能呈现出信阳毛尖的鲜嫩爽”。

“炒茶真的很有挑战性,锅的温度竟可达到180℃。” 仁济医院王华湘学院学子李卓锋看到大师汗流浃背,同样真切地感受到非遗传承人始终不变的初心,也对信阳市在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表示赞叹。“从信阳毛尖博物馆、文新茶村到毛尖抹茶冰淇淋、山间民宿,这里所实施的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可以将茶这个全世界都很喜爱的东西很好地宣传出去,不断发现新商机,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是两全其美、相得益彰的事情。”

据了解,根植于自身悠久的茶文化历史,文新茶村以茶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致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和“养、学、体、智”深度融合的全产业链,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13.5万人次,带动周边群众通过农家乐、民宿等产业增收致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文旅文创战略深度融合。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周边3000余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带动10万户茶农直接获益达1900多万元。

文新茶村。

“绿色”,这是从平顶山叶县1号公路到信阳文新茶村,经过一天的行程后,河南大学学子雷心怡发现的两个地方的共性所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果说文新茶村靠茶文化“圈粉”,那么上午豫港学子所经过的平顶山叶县1号公路则是通过“银线串珠”,用一条路将深藏在山里的所有景点有机串联起来,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线路。

据悉,叶县1号公路全长94.151公里,总投资11.1亿元,建设标准为三级公路,是叶县有史以来投资最大、建设里程最长的地方公路,辐射带动周边118个建制村14.3万余人发展特色产业,将叶县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有效整合,成为集生态、文化、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农村路。此外,叶县1号公路沿线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点,如望夫石山、燕山水库、石门水库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合影留念。

从叶县1号公路沿途的绿色田园到传统的信阳毛尖制茶技艺,豫港学子在行走河南中感受欣欣向荣的农旅产业以及文旅文创发展新模式,感受到河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在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中的积极探索与实践。(周金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