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退回30万吨阿根廷大豆!7月24日,中国正式宣布退回进口自阿根廷的30万吨大豆,原因是该批大豆虚构产地,实际原产自美国,却虚假标识为阿根廷,以此规避关税。   信源:中国海关总署通报退运一批违规进口大豆——新华社   一艘满载30万吨大豆的货轮,在海上漂泊多日后,抵达了中国港口。可谁知这批价值1.5亿美元、号称产自阿根廷的大豆,却被当场退运。   要理解这场风波,得先看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为反制美方,中方大幅减少了美国大豆的进口,采购量一度从数千万吨骤降。   这一变化沉重打击了美国农业,据报道,相关损失超过270亿美元,农场主收入锐减,不少农场甚至因此破产。面对严峻现实,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也相应缩减。   也正是在这种压力下,一些贸易商动起了歪脑筋。当时,美国大豆进入中国市场面临高达94%的关税,而阿根廷大豆的关税仅为3%。巨大的利差成了铤而走险的诱因。   于是,一出“大豆变身”的戏码悄然上演:将美国大豆运至阿根廷,更换包装、伪造全套产地证明文件,企图以“阿根廷大豆”的身份蒙混过关。   可是,他们显然低估了中国海关的专业能力。当这批大豆运抵港口,海关人员凭经验立刻察觉到了异常。   初步检测显示,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35.5%,这显著超出了南美大豆34%左右的普遍水准,反而与美国中西部大豆的特性高度吻合。   更具决定性的证据出现在开箱查验时——部分大豆竟仍使用着美国原装麻袋,缝隙里甚至还夹杂着密西西比河流域特有的红褐色泥沙,这几乎是不打自招。   此外,化学特征分析也派上了用场。不同国家允许使用的农药种类和残留标准各不相同,一经检测便能分辨产地。   如今,海关的AI视觉识别系统甚至能在10秒内扫描数百种包装纹理,连麻袋缝线的针距差异都无处遁形。   让造假者最终无处可藏的,是中国联合阿根廷等国共建的跨境区块链溯源平台。这个平台上,从种植地的GPS坐标到运输船的航行轨迹等关键信息,都会被实时上传且无法篡改。   通过该平台,海关轻易发现,运输这批大豆的货轮,其航行记录显示曾在美国密西西比河停留长达72小时,这与从阿根廷直航中国的正常路线完全不符。   这场闹剧的收场,是试图牟利的贸易商付出了惨重代价。17家参与“洗产地”的贸易商被列入黑名单,相关负责人也被禁止从事进出口业务。   对美国农业而言,这更是雪上加霜。贸易战以来,美国对华大豆出口暴跌,价格持续低迷。爱荷华州的农民看着堆积如山的陈豆,苦不堪言。   为了缓解这一局面,美国大豆产业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新的出口目的地,然而,这一努力的效果却并不理想。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等机构曾积极开拓印度市场,但印度本身拥有一定的大豆生产能力,其国内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吸纳美国大量滞销的大豆。   此外,美国还试图向墨西哥以及一些新兴市场比如埃及等出口大豆,但其市场规模有限,无法替代中国市场的份额。   在寻找新市场的过程中,美国大豆出口总量和金额呈现大幅度的减少。   2017年10月到2018年9月财年,美国大豆出口数量由上个财年的5968万吨减少到5672万吨,下降5.0%;出口金额由238亿美元减少到216亿美元,下降9.2%。   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财年,美国大豆出口数量进一步减少到5170万吨,下降8.9%;出口金额则进一步减少到187亿美元,下降13.4%。   库存积压、价格走低成为美国大豆产业的常态,农民收入也受到严重冲击。   据美国大豆协会首席经济学家估计,若关税战持续一年,美国大豆出口可能减少1000万至1500万吨,农民收入损失将超过50亿美元。   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等国却趁机抢占了美国在中国大豆市场的份额。巴西凭借其创纪录的产量和价格优势,成为中国首选供应商,其对华大豆出口大幅增加。   面对外部的不确定性,中国早已未雨绸缪,目前国内也在大力推广高产大豆品种,逐步提升自给能力,确保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这次30万吨大豆退运风波,传递的信号清晰而有力:中国开放的大门欢迎的是遵守规则的公平贸易,任何企图通过欺诈手段绕过壁垒的行为,在日益严密的科技监管体系面前都将碰壁。   这不仅是维护贸易秩序,更是在守护自身的经济与粮食安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