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圣美猴王的扮演者,除了六小龄童,你可能还会想起周星驰、张卫健。但是提起二师兄猪八戒,人们只认一个,那就是86版西游记中马德华。 马德华凭借精湛的演技,塑造了经典的猪八戒形象,几乎完美贴近原著的,展现了猪八戒的贪吃、好色、。这个动不动就要分行李散伙,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的猪八戒,虽然童年时初看西游记你一定不会喜欢。 但成年以后再回看,你会发现,这个猪八戒才更像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不由感叹《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笔墨间的深意和马德华对角色的理解。
想做武生却进了丑角 马德华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1945年,一个嗓门洪亮的男婴呱呱坠地,给马家带来了无限欢笑和希望。 在家中四个孩子里,马德华排行老三,父亲是一个个体商户,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马家可以说是家境殷实,衣食无忧。 马德华的父亲喜欢武术,于是很早就带着这个小儿子四处拜师学艺。马德华也很喜欢舞枪弄棒,对武术的练习也颇为上心。渐渐的,马德华在习武过程中喜欢上了京剧,想向专业的京剧演员发展。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马德华的想法却遭到了父亲的反对。虽然父亲让马德华练武术,但还是希望他能好好学习,好好念书,不想让他从事当时被认为是"下九流"的戏曲杂耍。
1958年,马德华第一次报考北京戏曲学校,但因为父亲的极力反对,考试当天,被关在家里,从而失去了这次机会。 两年后,马德华等来了中国京剧院的招考。这一次,因为有了前车之鉴,马德华没有告诉家里,偷偷报名参加了。 很幸运,马德华被录取了。面对录取结果,在亲戚朋友以及众人的劝说下,马德华的父亲终于同意了他的选择。 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可从没想过,有时候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阻碍往往却是父母本身。刚进入中国京剧院没多久,中国京剧院就与北方昆曲剧院合并了。 根据组织安排,马德华转型学习昆曲。马德华本来想做威风八面的武生,但老师安排他学习丑角。 马德华有些不乐意,丑角是舞台上的配角,而且常常为了推进剧情发展,成为主角调笑的对象。觉得自己从小在戏台上的英雄梦被打碎了。
接手猪八戒,从戏台到电视台,一炮而红 真正让马德华思想上有所转变的,是对昆曲的深入学习和一位"昆丑"老师的循循善诱。这位老师说,戏台就像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英雄好汉。 虽然是丑角,但不是丑陋,而是诙谐可爱。只要用心去演,丑角也有他的可爱之处。一语点醒梦中人,舞台上,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每一个人物都值得扮演者反复揣摩。 从此马德华豁然开朗,潜心研究如何将丑角扮演地更好。1982年,剧院要排演一场名为《孙悟空芭蕉洞》的戏,戏中的猪八戒,由马德华出演。 排练中,马德华的表现就让大家眼前一亮,不仅演出了猪八戒的憨厚、胆小,时而仗义时而退缩的复杂性情,而且还演出了些许的可爱。
果然,正式演出时这个角色大获成功,为整部剧都增色不少。恰好在同年,电视剧《西游记》剧组四处寻访演员。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戏台上把猪八戒演得活灵活现的马德华,决定报名试一试。现场试镜的时候,马德华按照导演的要求,以戏剧为基础,即兴发挥了一个更为生活化的猪八戒。 导演杨洁喜出望外,当即决定就让马德华扮演猪八戒。由此,马德华从昆曲的戏台,走上了更宽广的电视剧的舞台。他塑造的猪八戒,和这一版的西游记一起,成为不可超越的经典形象。 认真做戏,低调做人 电视剧《西游记》前前后后拍了6年,这6年对每个演员来说都是考验。特别是马德华,因为"猪八戒"角色形象的需要,道具组准备了笨重的橡胶肚子和肥头大耳的面具。 每次开机,马德华就得把这一套行头粘在脸上、穿在身上。四十年前拍戏,条件不像现在好,也没有助理前呼后拥。
到了吃饭的时候,由于下一场还有,就不能卸妆,马德华只好和猴哥六小龄童一起,等一天的戏份都结束了,再吃饭。可以说,为了成功演活猪八戒,马德华付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西游记》中的猪八戒,有点好色,有点贪吃。看到漂亮的女孩子就有点走不动路。被贬谪下凡落入畜生道,也是因为酒后调戏嫦娥。下了凡间也不老实,在高老庄一定要娶高家小姐。 取经路上也是,一遇到长相娇美的女子,就什么原则都没有了。 生活中的马德华却与此截然相反。他为人低调,在进入《西游记》剧组前,就已经娶妻生子,对家庭和妻子都很专一。马德华的妻子名叫侯玉敏,两人早在1972年,就经邻居介绍认识了。 那时候的马德华,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龙套演员,演戏对他来说就是一份工作,谈不上出名,更谈不上大红大紫。
侯玉敏却是慧眼识珠,决定嫁给马德华。夫妻二人这一牵手,就走过了近半个世纪的相互扶持协助。
后来马德华演猪八戒出了名,外貌出众的侯玉敏也被大家开玩笑,称作"嫦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猪八戒之所以能成功,在于马德华精雕细琢的反复摸索。
古人常用"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比喻推敲琢磨,马德华用这种精神,打磨出了让人难以超越的猪八戒。
当前,我国的文化影视行业正在蓬勃发展,更需要从业者们向老一辈艺术家学习,沉下心来,无论是剧本还是角色,都用心、真心去创作,留下真正脍炙人口的作品和回忆。
文/林伯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