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成败往往被视作战士的常态,正如越王勾践般,若能忍受一时之辱,数年后便能重振雄风。晚唐的诗人杜牧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儿当忍辱负重。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量。”这反映了一种观念,即面对伤害,人们常怀复仇之心,即使力量不足,也会等待时机,正如古语所云:“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自然界中的生物,包括动物,都拥有自己的意识和情感。蛇,作为一种动物,当受到伤害时,它们也会选择报复。在中国,就有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人被蛇“追杀”了五年之久的奇异经历。

故事的主人公名叫程地明,他来自湖北省利川市狮子坝乡,是一位捕蛇者。他经常深入山林捕捉蛇类,并将它们出售以换取金钱。蛇的价值随其稀有程度而增加,当地居民喜欢用蛇来泡酒或食用,这使得蛇的价格更加昂贵。

1986年4月,程地明与两位朋友一同上山捕蛇,他们捕获了许多蛇。在一次捕蛇过程中,程地明发现了一种名为“红脖颈槽蛇”的珍贵蛇种,他打算捕捉它以换取丰厚的回报。然而,当他接近时,意外发生了,周围突然涌出七、八条同样的蛇,向他发起了攻击。程地明和他的伙伴们为了自保,不得不用手中的工具反击。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体力耗尽,最终不得不撤退。

这件事在村里引起了轰动,有人不信,程地明便带领他们上山查看蛇的尸体。由于捕杀太多蛇,程地明心生恐惧,暂时放弃了捕蛇,转而专心务农。后来,由于市场需求的增加,蛇的价格不断上涨,程地明的同村人因卖蛇而变得富有,这让他心动,决定再次尝试捕蛇。

他深入森林,希望捕获更多的蛇,但不幸的是,他的灾难也从此开始。每当他进入森林深处,蛇类似乎总是能找到他并发起攻击,即使他抓住了一条蛇,其他种类的蛇也会攻击他。在短短几年内,他多次被蛇咬伤,总计约三次。

到了1991年,程地明已经不再捕蛇,尽量避免与蛇接触。然而,即使他不再捕蛇,蛇类似乎仍然没有放过他。在农历7月15日,程地明在田间劳作时,一大群蛇突然出现,将他围住。由于力量悬殊,程地明最终被蛇咬伤九次,不幸身亡。

许多人对程地明的死感到困惑,不明白为何蛇会如此记仇。专家解释说,蛇是冷血动物,通常不会聚集,除非是在交配季节。程地明最初遇到的蛇群可能正在交配,因此对他的干扰产生了攻击。由于他杀死了太多的蛇,这种行为可能影响了蛇的后代和其他蛇类,导致了后来的报复。

人们本以为程地明死后,蛇群会放过他,但事实并非如此。程地明被安葬在乌鹰岩后,每年的三月到九月,他的坟头都会聚集各种蛇类,其中一些甚至是人们未曾见过的。这一现象连专家也无法解释,最终这里成为了一个景点,被称为“利川蛇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自然界中的每一个生物都有其情感和规则。虽然动物不能像人类那样说话,但它们有自己的交流方式和行为准则。蛇虽然是冷血动物,但它们也有情感,如果受到伤害,它们也会进行报复。因此,人类应该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尊重每一个生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