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借命而生”这个内核驱动下,整部剧的多条线索和诸多情节有机串联在一起,既通过复杂的剧情制造了悬疑感,又反映了广阔的时代和现实,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作者|叶开、作者|孤鸽
“哥,跑,别回来!”险峻的大山深处,一场押解车交通事故后,弟弟拿枪和管教对峙,哥哥趁乱逃脱……这一惊心动魄的场景,是爱奇艺“迷雾剧场”热播剧集《借命而生》的关键情节,人物命运由此分叉,也开始了一个跨越20年的警察与逃犯的追捕故事。
《借命而生》改编自石一枫同名小说,被称作“中国版《肖申克的救赎》”,在追与逃的博弈背后其实是一桩烙印着时代伤痛的冤案。剧集以复杂深刻的叙事和厚重诗意的影像质感触动观众,爱奇艺热度值破8000,正片有效播放市占率达9.4%,很多人称赞“好重的迷雾味”。

悬疑剧是当下市场的主流类型,新作不断,《借命而生》的独特在于将人物命运的错位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残酷中又充满人性温度,引发观众的广泛共情。同时,剧集也反映了冤案背后的时代变迁,直面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伤痕,具有显著的现实洞察意义和警示价值。
多重维度的”借命而生“
一个是山里看守所的管教杜湘东,一个是城里六机厂的工人徐文国,看似不相干的两个人因为冤案交织在一起,再加上其他受此影响的人物,构成了一幅复杂的命运图谱。他们彼此“借命而生”,带动故事穿越重重迷雾,直至真相大白。
在叙事维度上,“借命”是架构情节的核心动力。车祸发生后,因为弟弟姚斌彬的主动“牺牲”,哥哥徐文国得以逃脱,也将杜湘东的人生牢牢系在这个案件上。徐文国“借”弟弟之命活了下来,同时也为弟弟翻案留下了机会,让剧集的悬疑感保持到最后。
姚斌彬持枪和杜湘东对峙
在这条主线上,剧中的诸多情节也有“借”的意味。比如,徐文国在逃跑时借助刘芬芳的冷藏车躲过了搜查;孙永红则“借”和厂长儿子唐尧鑫结婚,摆脱了家庭的困厄……“借”的本质是人物之间因偶然因素产生关联,在互相碰撞中构成叙事的迷宫。
与此同时,人物的理想也在“借命”中实现。杜湘东一心想当刑警,破案立功,但是被困在荒郊野岭的看守所里,当他遇上兄弟杀人案,在对其暗中调查中做的就是刑警的工作。而兄弟俩又通过杜湘东的正义感洗刷冤情,彼此的人生突围是一种互借关系。
剧集开端,当姚斌彬被押解到看守所时说了一句“我不该在这儿”,恰好是杜湘东的内心写照,也是从那一刻起,他在精神上就与兄弟俩的命运形成了宿命般的牵扯。在之后漫长的追捕中,杜湘东和徐文国的人生其实互为镜像,彼此映照,都有着悲凉底色。

若深入剖析,《借命而生》更是时代和人性的“借命”。剧中故事以1990年代的国企改革为背景,权力的拥有者比如厂长父子、车间主任李超、保卫科科长刘广才等,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压榨、利用和侵犯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可以说,枪击案的真正武器并不是子弹,而是被滥用的权力。当正义来临的时候,他们所“借”的东西也必将如数奉还。
作为普通工人的陈素娥,在面对强权的压力和金钱的诱惑时,选择了掩盖真相,在“借命”的那一刻她违背了良善。而当徐文国归来复仇时,唐尧鑫利用孙永红想守住眼前家庭的犹豫心理,“借”她的口去劝徐文国放手,也是真实人性的写照。
徐文国和孙永红再相逢
正是在“借命而生”这个内核的驱动下,整部剧的多条线索和诸多情节有机串联在一起,既通过错综复杂的剧情制造了悬疑感,又反映了广阔的时代和现实,越细品越意味深长。
冤案背后的命运浮沉
《借命而生》并不是一部本格派的强情节悬疑剧,它更注重人物生活化形象的塑造,透视他们的命运浮沉,由此来展现冤案的巨大破坏性——家庭的破碎和无辜者的悲痛。
原著中故事时间的起点是1988年,剧集改到1992年,那恰是“南巡讲话”后中国重新迈入改革轨道的开端,大家都对未来怀着憧憬,但在突然发生的冤案面前,一切可能性戛然而止。理想有多么美好,当理想破灭时便有多么痛苦。
姚斌彬本可以凭借技术天赋创建自己的事业,却失去了年轻的生命。徐文国本在复习考大学,被迫离开爱人,成了逃犯。崔丽珍年轻时失去丈夫,年老时又没了儿子,一生都陷在无尽伤痛里。杜湘东则失去工作调动机会,继续在大山里蹉跎岁月。即便是反面人物刘广才,也拥有“去外面世界看看”的梦想。用原著作者石一枫的话说:“所有人的命运都出现了偏差。”
徐文国逃走前向母亲跪别
剧集也在有意突出这种命运轨迹改变后的落差,第八集以“双‘喜’临门”为标题,便是对两组爱情关系的对比。杜湘东和刘芬芳的恩爱,恰是徐文国和孙永红的镜像投射——他们本也能够如此幸福,然而再见时已物是人非。
《借命而生》在塑造人物时是逐个推进的,每个阶段各有重点,从开头的徐文国兄弟到中间的孙永红,再到之后刘广才的自白,逐渐剥开每个人物的创伤,挖掘他们卷入冤案后的影响。而杜湘东的人生贯穿始终,从黑发到白发,他一直守在看守所,困于案件,也困于执念。
在无奈的命运面前,剧集也彰显了人性的温度,给与人物充分的同情。徐文国在矿坑要坍塌时,带着追杀自己的人一起离开,展现了善念的光辉。而面对下岗潮到来,杜湘东夫妇的互相慰籍、相濡以沫,也让我们看到普通人穿越时代周期的韧劲。

在命运荒诞和人情温暖的交织中,《借命而生》展现了冤案的破坏性,它改变了生命旅程的轨迹,抹杀了人物的发展机会,摧毁家庭的正常生活,破坏度深,破坏面大。正因如此,杜绝冤案发生,为冤案伸张正义才如此重要,这恰是《借命而生》的创作价值所在。
真实的质感源自现实洞察
“离奇”“神秘”是悬疑剧给人的表层印象,如果深入故事肌理,我们会发现这些案件背后往往有着现实基底。《借命而生》中的命运错位故事也有对现实的洞察,它采取了“以案喻世”的叙事策略,同时又以细腻沉缓的方式来讲述,更能引发人深思。
2014年,“呼格吉勒图案”因为新的证据出现,原被告人呼格吉勒图被判无罪,但他已在案件发生的1996年被执行死刑。《借命而生》中姚斌彬的遭遇和呼格吉勒图如出一辙,在刘广才坦白作案过程后,他的冤屈洗掉但生命无法重来。2020年,“张玉环案”嫌疑人被判无罪,获得大额赔偿,但长达27年的光阴已流逝,徐文国的20年逃亡路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冤案面前,更显正义的伟大。杜湘东身上集中体现了一位看守所管教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即使不在相应的岗位,但从读警校时就接受的教育使他勇于去追寻真相,不惜搭上几十年时间。他的人格光辉在于拥有同理心,尊重嫌疑人的权利,尊重生命,就像剧中台词所说:“万一杀错了,那可不是下棋,还能悔。”

同时,杜湘东的行为和选择也处于巨大的社会变迁中,他也曾纠结于职业使命和商业诱惑之间的取舍,但还是坚持“与时代较劲”,最终还被告人以清白。某种程度上,《借命而生》是在探寻人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关系,杜湘东则用他的执念超越了时代。
爱奇艺“迷雾剧场”自创建以来,用一系列风格化的作品将悬疑剧类型推向市场主流。在精彩的叙事之外,每部剧集都折射了一定的社会问题,比如《隐秘的角落》反映了未成年人犯罪和原生家庭创伤,《沉默的真相》揭示司法腐败,《回来的女儿》涉及身份盗窃问题……《借命而生》中的冤案也是对现实的洞察,因为只有“求真”,才能有真实的感染力。
和很多作品不同的是,《借命而生》不追求情节的离奇和画面的奇观,而是以缓急有致的节奏将观众的注意力带入到人物命运浮沉中,呈现出悬疑剧的新颖表达方式。剧集的影像语言有着电影的质感,远景镜头展示了幽深又神秘的环境,与久远的时代感相得益彰,而人物面孔的大特写挖掘了他们内心的汹涌、焦灼和痛苦,让观众感同身受。

尽管只有13集,在命运内核与影像质感的辉映中,《借命而生》营造了一种史诗感。观众在追剧中,既能获得智力挑战与情感共鸣的满足,也能感受到艺术审美的愉悦。
剧中有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杜湘东在云雾缭绕的山路上奋力骑车前行。“雾”的意象暗喻着案件的扑朔迷离和人物的复杂心理,也与“迷雾剧场”这个品牌契合。在这些笼罩着迷雾的故事里,光明的力量正在凝聚,就像剧集的结尾独白:“我们战斗,然后失败,但我们为之战斗过的东西,却会在不经意间,在时间之河的某个角落里,突然发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