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消息,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央行于10月15日以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期限为6个月(182天)。

央行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数据显示,10月有5000亿元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到期。央行10月15日开展6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意味着10月份6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加量续作1000亿元。此前,央行已于10月9日开展11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结合当月8000亿元到期量,10月份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加量续作3000亿元。

由此,10月两个期限品种的买断式逆回购合计加量续作4000亿元,加量规模较上月高1000亿元,这已是央行连续第5个月通过买断式逆回购向市场注入中期流动性。

10月虽有累计1.3万亿元到期量,但综合央行在10月9日开展的1.1万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以及最新操作预告来看,央行在10月累计开展1.7万亿元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将继续保持对买断式逆回购加量续作。

华创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表示,央行买断式逆回购前置投放将平抑10月初大量逆回购到期的摩擦,从当前的央行思路看,在10月政府债券发行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当月资金波动风险或有限。

“鉴于近期外部环境波动加大,预计央行会更加重视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稳定市场预期。”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日前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三季度(总第110次)例会明确,加强货币政策调控,提高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和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抓好各项货币政策措施执行,充分释放政策效应。保持流动性充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货币信贷投放力度,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

天风证券发布的研报分析,10月上旬,支撑主要在于季初财政支出、节假日现金回流以及中长期流动性投放的累积效应,资金利率有望延续平稳运行。10月中旬起,扰动开始积聚,在央行积极呵护下,压力或整体可控,但资金利率波动或加大。央行流动性操作的节奏与力度,特别是对中长期货币政策工具的续作与投放,或成为平衡资金供求的关键因素。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预计,参考三季度以来央行对于流动性宽松的支持力度,以及配合后续财政发力的必要性,预计10月央行MLF(中期借贷便利)以及买断式逆回购等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将延续,资金利率和政策利率利差或保持稳定。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MLF已连续7个月加量续作。在保持流动性充裕和银行净息差持续承压的背景下,MLF期限偏长、投放和到账时间确定,能为金融机构提供稳定的预期。

周冠南认为,若10月资金压力增大,MLF或依旧延续加量续作的思路。

王青认为,未来一段时间中期流动性加量规模可能较此前每月6000亿元的较高水平有所回落。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四季度央行有可能实施新一轮降准。

“综合外部环境及经济增长动能变化、物价走势以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的要求,以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快推进为标志,四季度或将陆续出台新一轮稳增长政策,核心是财政加力、货币宽松,以及更大力度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王青表示,由此,在央行降准注入较大规模长期流动性的预期下,中期流动性净投放规模有可能相应收敛。

浙商证券宏观联席首席分析师廖博判断,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弱修复阶段,四季度货币政策可能出现进一步宽松动作,包括降准、降息等工具组合。另一方面,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是未来撬动投资的重要路径,其落地进度及实际效果是政策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预计四季度末央行仍有50个基点降准及10个基点降息的空间。

此外,随着9月财政部与央行联合工作组召开第二次组长会议并研讨央行国债买卖操作等议题,市场机构也普遍看好央行适时重启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称,截至8月末央行资产负债表中“对中央政府债权”科目余额已下降超5800亿元,后续随着前期买入的国债陆续自然到期,可能实际还将带来更大规模的流动性回笼,央行出于“保持流动性充裕”和配合财政政策的目的,重启国债买卖的可能性或逐步增强。

中国商报综合自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经济网、证券时报、财联社、每日经济新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