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之后,我才弄明白一件事。

养孩子,不是填满一个日程表,而是留出足够多的空白。

家里的小孩,小时候最常听到的就是两个字:“不行”。

看到水坑想去踩,不行,鞋子会湿,裤子会脏。

看到土堆想去玩,不行,里面有虫子,手上全是泥。

吃饭时想自己用筷子夹,不行,会弄得满桌子都是。

想帮你洗个菜,不行,会把厨房弄得一团糟。

我们总以为,说“不行”是为了他好,是爱护。我们怕他生病,怕他受伤,怕他弄乱我们好不容易才收拾好的家。我们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圈养了一个孩子。

结果呢?

孩子上了小学,手工课交不上作业。因为他从小就没被允许用过剪刀,连拿都拿不稳。老师让画一幅画,他对着白纸发呆,因为他以前每次在墙上涂鸦,都会被立刻制止。

后悔了!现在才知道孩子最大的幸福,是小时候父母允许做这8件事

我们精心保护的孩子,成了一个生活上的无能者。他不知道怎么应对微小的意外,因为他从来没有机会去犯错和修正。我们替他挡住了一百次摔倒,却让他失去了一千次自己爬起来的机会。

然后,问题会变得更严重。

有些孩子,被管得太多以后,会变得非常“乖”。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反驳。在亲戚朋友面前,他是最被夸奖的那个。这样的孩子,往往是父母最大的骄傲。

但这种“乖”是要付出代价的。

一个心理医生朋友告诉我,他那里接待过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在外面是模范生,在家里是听话的好孩子。可他们的日记本里,写的都是想离开这个世界。或者,他们会用小刀划自己的胳膊,因为只有疼痛才能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活着。

被压下去的情绪,不会消失。它们会在身体里找一个出口。一些孩子会把所有事情都憋在心里,最后把自己憋坏了。另一些孩子,到了青春期,会一下子把多年积攒的怨气都爆发出来,变成一个谁都不认识的陌生人。

我们花了很多年,努力把一个活泼的孩子,变成一个沉默的哑巴。等他真的不说话了,我们又开始害怕了。

后悔了!现在才知道孩子最大的幸福,是小时候父母允许做这8件事

还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拖延。

以前总觉得是孩子懒,后来才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造成的。

你规定他七点必须写作业,他就在书桌前磨蹭到七点。你规定他八点前必须弹完琴,他就乱弹一气耗到八点。你催得越急,他动得越慢。

为什么?因为那是你的任务,不是他的。他做这件事,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为了应付你的规定。做事的主动权被你拿走了,他剩下的只有消极抵抗。

一个总被催着走的孩子,他永远学不会自己安排走路的节奏。

有个研究说得特别直接:那些被过度安排、过度干预的孩子,长大后出现严重拖延问题的可能性,是那些有更多自主空间的孩子的数倍。我们以为在帮他提高效率,实际上是在毁掉他未来做事的能力。

我们剥夺了孩子三样最宝贵的东西,但我们自己却不知道。

第一样东西,是犯错的权利。

楼下有个小女孩,有一次把牛奶洒在了新地毯上。她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打骂,而是平静地走过去,说:“呀,地毯也想喝牛奶了。我们一起想个办法把它擦干净吧。”然后,她就带着女儿,一步一步地处理洒掉的牛奶。从那以后,那个小女孩做事变得特别细心,也很有责任感。因为她知道,就算做错了事,也不是世界末日,而是解决一个新问题的开始。

而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才有机会自己去思考。他洒了水,自己去拿抹布。他弄坏了玩具,自己去想办法修理。这个过程,比你教他一百遍“要小心”都有用。

犯错,是学习的唯一途径。

我们真正应该害怕的,不是孩子犯错,而是他因为害怕犯错,而什么都不敢做。

后悔了!现在才知道孩子最大的幸福,是小时候父母允许做这8件事

第二样东西,是无聊的时间。

现在的孩子,时间被安排得太满了。放学后是补习班,周末是兴趣班,连假期都要去参加各种营。我们害怕他闲下来,觉得那是浪费时间。

但事实正好相反。

有个实验,把一群孩子放进一个只有普通物品、没有任何电子产品的房间里。一开始,孩子们很烦躁,不知道干嘛。过了十几分钟,有人开始拿纸杯搭高楼,有人开始用鞋带编东西,有人开始对着窗户的影子玩游戏。

人的创造力,恰恰是在无聊的时候被激活的。当外界没有东西可以娱乐他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向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乐趣。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那些新奇的玩法,都是在那个时候冒出来的。

一个永远不无聊的孩子,就像一个永远在充电的手机,看起来电量很满,其实电池的寿命正在被快速消耗。

那个从小被允许在阳台上养蚂G蚁、看蜗牛、拔野草的孩子,后来对生物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拿了全国大奖。在外人看来,他浪费了无数个下午。但正是这些“浪费”的时间,成就了他。

第三样东西,是反驳的机会。

我们都喜欢听话的孩子,不喜欢孩子顶嘴。我们觉得那是对我们权威的挑战。

但一个孩子敢于反驳你,说明他在思考。

当你说“今天必须穿这件厚的”,他回答“我不冷,天气预报说今天升温了”,这不叫顶嘴,这叫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和信息来源。

当你说“那个朋友不好,以后别跟他玩了”,他回答“不是那样的,他只是今天心情不好”,这不叫叛逆,这叫他有了保护自己社交圈的意识。

那些眼睛里闪着光,努力跟你争辩的孩子,他的大脑正在高速运转。他在组织语言,寻找论据,试图说服你。这个过程,比在课堂上被动地听讲,更能锻炼他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如果每一次反驳都被我们用“大人说话小孩别插嘴”给压回去,那么我们收获的,只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应声虫。

后悔了!现在才知道孩子最大的幸福,是小时候父母允许做这8件事

养孩子,就像手里攥着一把沙子。你攥得越紧,沙子流失得越快。

我们花了那么多钱,让他学这学那,想把他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作品。到头来才发现,我们一开始的方向就错了。

一个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一个万能的家长,而是一个允许他去探索、去试错、去成为他自己的环境。

给他一点时间,让他自己待一会儿。

给他一点空间,让他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给他一点信任,让他去处理自己的小麻烦。

很多年后你会发现,那个小时候在泥地里打滚、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孩子,长大后,反而活得最干净,最像一个真正的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