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轮到理想汽车了。

现场视频在传播,媒体报道在跟进,而理想汽车的官方回应,似乎比以往其他品牌来得更快一些:厂家已安排专人前往现场处理,会积极配合消防部门的调查。

事情发生在10月23日深夜,上海徐汇,一辆理想Mega在行驶途中突然起火,10秒内车底连续爆炸,迅速燃烧。好在驾乘人员逃生及时,车辆最后被烧成空架。

以前写华为的时候,总有人留言说,为何只批评华为,不批评其他品牌?写的时候,也总有人留言说,为什么只逮着小米不放,其他品牌就没问题吗?

这次,我们就谈谈理想吧。

从现场视频来看,这辆理想Mega在起火前似乎并没有发生碰撞或底盘磕碰,而是在正常行驶中车辆底部突发爆炸冒出火苗。事故发生后,“车门能打开”成了不少媒体报道的一个关键信息点,然而这起事故的关键点其实在于“无碰撞起火”。

如果报道无误的话,这就是新能源汽车古早时代较为常见的“自燃现象”。也即没有外力撞击、破坏的情况下,自行燃烧。当然,自燃也分两种,一种是静态自燃,也即停在那里不动,就着起来了;另一种是动态自燃,也即开着开着就着火了。相对来说,后者更可怕,毕竟行驶中车上肯定有人。

虽然这次结果有惊无险,但电动汽车起火后的“猝不及防”,依然令人担惊受怕。而“车门顺利打开”,搞得跟空间站里宇航员出舱一样,都让人忍不住鼓掌了。

这个比喻一点都不夸张。就在今年8月,也是理想汽车MEGA车型,发生过一起“感谢门”事件,真的是感谢“门”。

一辆MEGA在高架上撞击墩子后起火,车主对理想表示感谢:“车门很轻松打开,理想救我一命”;理想高管也毫不客气:感谢认可,若复购将提供便利。上演了一段车企与车主双向奔赴的佳话。

10月13日,云南大理,一辆蔚来ET7起火,当地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表示,车辆起火前未发生碰撞事故。报道说,“万幸的是,四个人都没有受伤,车门也能正常打开。”

当然,也有人会说,燃油车也会着火,燃油车发生事故后也有打不开车门的,你咋不写呢?

的确,燃油车也有类似问题。我找到的最新的、比较权威数据是,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数据,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2.88,燃油车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2。也有很多国内外研究人员及机构给出的数据显示,新能源车的火灾发生率要低于燃油车。

但是,新能源汽车起火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在于燃烧强度剧烈,很多时候都是在短短几十秒、甚至十几秒就烧成空架。

更重要的是,电动汽车享受到了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时代红利,在营销宣传上的曝光度、渗透程度,以及对用户审美意识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都是燃油车不可比拟的。诸如几分钟大定多少万台、无数粉丝化身为品牌营销官或售后客服,都是燃油车时代不敢想象的。

一些用户的车子出了事故,不仅不维权,还会为车企说话,甚至还会在别人维权的时候为车企说话,这样的时代红利,更是燃油车车企做梦都不敢梦到的。

也因此,这种舆情指数和车企的营销指数是成正比的:车企营销得有多猛,一旦出了事,遭受的舆论审视也就有多猛。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所以,不要觉得舆论对电动汽车似乎比燃油车更苛刻。而小米和华为之所以更受关注,一大半的功劳可能都要归于雷军和余承东。

网络营销永远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戳伤对手或队友,一不留神也会扎伤自己。当然,往往受伤最重的是用户。

截至2025年9月,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达‌57.8%‌‌。也就是说,新销售的汽车中,电动汽车已经比传统燃油车多了。

一周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要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

今后,每一起被曝光的类似事故,或许都将形成一次舆情考验。

去年11月,在国家消防救援局新闻发布会上,消防监督司一级指挥长王天瑞谈及近年新能源行业火灾情况时提到,锂电池的热失控不可避免,灭火救援的难题还没有有效解决,“希望相关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发力”。

如果车企暂时还无法在电池安全性能的技术上进步,那么就不妨从容易的地方入手,至少得保障着火后,车门能尽可能地打开,给司机和乘客以逃生的机会。

毕竟,救人一命,胜造七年汽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