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林寺》 电影《少林寺》于1982年上映,但早在1980年10月便开始拍摄。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作品,这部电影让观众目瞪口呆。当时,少林寺的和尚们其实并不会武功,甚至在日本少林派人前来交流时也没有人能展示少林功夫。日本少林武术联盟的一位老者,曾是二战时期的日本兵,他从少林寺的600多幅壁画中学习到了少林武术。这一点在纪录片中有所提及。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在中国影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让许多人对少林功夫产生了浓厚兴趣。

2、《武当》 相比以往的武术功夫片,《武当》的叙事更加丰富有序,并延续了传统武侠文化中对“女侠”角色的描写。全国武术冠军赵长军在片中展示了一些真正的武术功夫。然而,武打场面的表现更多倾向于套路化的演绎。虽然影片“及时出现”,但依旧摆脱不了抢拍《少林寺》系列的嫌疑。这种方式虽然在市场上引起了关注,但也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跟风。

3、《自古英雄出少年》 当时武侠片并不多,而《自古英雄出少年》则是一部颇具搞笑元素的作品。这部影片我看了好几遍,小主人公的演技出色。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孩子与坏人作斗争,非常吸引人。记得是在家乡的老电影院看的,那时觉得武打动作和情节都很精彩,看得津津有味。这部影片不仅带来了欢乐,也让我对武侠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4、《武林志》 尽管《武林志》的制作技术略显不足,但它已经满足了我对武术真意的追求。片中一小段老师傅教主角的情节,展示了真正的武术功夫。老师傅的演技让人信服,武术至真,方得为圣。虽然整体电影水平一般,但这段情节足以让我感到非常满意。这部影片让人感受到武术的魅力,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武术的兴趣。

5、《少林小子》 《少林小子》的娱乐性超出了我的预期。影片中的阳光亮丽的山水风光,充满了当时香港对大陆古代的幻想。片中展示了香火延续、风水信仰、家族私刑和门派之见等“封建元素”,如今看来反而保留了浓浓的中国风。尽管重男轻女的观念略显过时,但影片的动作高潮依然是真功夫,那时大陆还不重视替身,李连杰拼命的演出让人心疼。影片不仅展示了武术的魅力,也带来了深刻的情感体验。

6、《南拳王》 《南拳王》的武打设计丝毫不逊色于《少林寺》。片中不仅有精彩的武打场面,还加入了不少诙谐的桥段。南拳冠军邱建国在片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令人遗憾的是他在十年后英年早逝。影片的国语版配音由早期为TVB和港片配音的演员完成,主题曲由刚出道的吕方演唱。片中阿南和苏哥用硬气功顶银枪的桥段,令人窒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影片不仅展示了南拳的魅力,也让观众感受到武术精神的震撼。

7、《木棉袈裟》 《木棉袈裟》充满了卖力的演出。万马奔腾、烈火焚身、骑马交战等动作场面拍摄得非常艰辛。导演徐小明兼任编剧、导演和武术指导,影片风格硬桥硬马,几乎从头打到尾,没有拖沓的情节。与《少林寺》类似,这部电影也选用了大量有武术表演功底的新人,其中演反派的于光荣后来成为最知名的演员。虽然电影的地理概念有些怪异,但整体而言,影片展示了武术的魅力和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

8、《少林俗家弟子》 《少林俗家弟子》实际上是香港电影人将自己玩剩下的东西搬到大陆再玩一遍,但对于迫切需要商业化题材电影的大陆观众来说,确实是久旱逢甘霖。这些香港功夫电影影响了一代内地观众,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有不少青年甚至长途跋涉跑到少林寺朝圣。影片不仅展示了少林功夫的魅力,也让观众对少林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9、《南北少林》 《南北少林》在开头半小时的表现算是不错,但从刺杀王爷失败后,影片就变成了无尽的打斗。报父母之仇的情节设置简单,没有展开前史,无法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刺杀的地点设定在北京城,而嵩山少林在河南,莆田少林在福建,几方追杀的场景实际跑遍了整个中国,但拍出来的效果却显得时间短暂,有些随意。尽管如此,影片依然展示了武术的精彩打斗。

10、《无敌鸳鸯腿》 《无敌鸳鸯腿》的情节简单。背景设定在清末的潮汕地区,天灾不断,百姓生活困苦。恶霸“黑沙掌”霸占庙宇,欺凌百姓,拳师吴老东与儿子吴家泰在南竹寺遇到不平出手,与“黑沙掌”一伙对抗。吴老东因年迈丧命,吴家泰为父报仇心切却被打晕投海。侥幸生还后,他求师于“黑沙掌”克星鸳鸯腿朱老爹,学艺报仇,并收获了一份爱情。影片通过简洁的情节展示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也让观众感受到武术的魅力。

80年代十部动作片一票难求,当年都是万人空巷的好电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