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冯巩姜昆等50人南下演出10万车马费换3万门票,谁在替观众买单?
714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非遗相声大会的“亏本生意”:财政买单的艺术,真能拯救相声吗?
一、50人演出、100人买单:一场“赔本赚吆喝”的行业狂欢
第六届非遗相声大会近日在深圳落幕,但比起演出内容,更引人注目的是“50位演员服务100多名观众”的荒诞数据。这场汇聚冯巩、姜昆、李金斗等50余位京津名角的“豪华阵容”,最终票房收入仅3万元,甚至不够支付演员10万元的车马费。场馆600个座位空空荡荡,平均每位演员“服务”2名观众,网友戏称:“这是相声界的‘一对一VIP服务’?”
更讽刺的是,主办方为充人气甚至需雇“托儿”填场,进一步拉低实际收入。反观德云社商演,动辄千人场馆一票难求,黄牛票价翻倍仍被疯抢。两相对比,非遗相声大会的“冷清”背后,暴露的不仅是市场选择,更是体制内相声团体的生存困境。
二、南方水土不服?选址争议背后的深层矛盾
自第二届起,非遗相声大会便从北京移师深圳,官方解释为“推广北方艺术”。然而,这一决策被网友直指“脱离市场”:北方观众是相声基本盘,南方对京津式幽默接受度有限。深圳福田文体中心的600人小场馆,即便低价至80元门票,仍难吸引观众,而若在天津、北京等“相声窝子”,同类演出往往座无虚席。
有评论尖锐指出:“这不是文化推广,而是用财政经费完成KPI。” 当艺术传播沦为“任务”,脱离受众需求的演出注定沦为自娱自乐。正如郭德纲所言:“艺是本事,术是卖票的能力。有艺无术,叫诈骗。”
三、财政拨款“兜底”:曲协的“旱涝保收”逻辑
为何亏本也要坚持?答案直指曲协每年近2000万的财政经费。据爆料,曲协仅换届便花费130万,成员补贴高达575万,非遗相声大会的亏损在千万拨款中不过“九牛一毛”。这种“体制内输血”模式,虽保障了主流相声演员的稳定收入,却也滋生惰性——演员无需为票房负责,作品创新动力不足。
反观德云社等民间团体,靠票房生存倒逼内容迭代:现挂、热点梗、与观众互动成标配,而主流演出仍照搬陈旧剧本,包袱多是“网络玩剩的”。网友吐槽:“非遗相声大会的节目单,十年前和十年后可能一模一样。”
四、相声的未来:是“保护”还是“淘汰”?
非遗相声大会的争议,本质是艺术传承与市场规律的博弈。老艺术家推广相声的初心值得肯定,但若忽视观众需求,仅靠财政拨款强撑,反而加速行业衰落。历史早已证明:没有观众买单的艺术,终将沦为博物馆标本。
相声需要保护,但方式亟待革新。例如,中国广播艺术团尝试直播破圈,通过抖音等平台让国家级演奏家直面观众,既降低观演门槛,又扩大传播。若非遗相声大会能借鉴此类模式,从“完成任务”转向“拥抱市场”,或许能真正唤醒这门传统艺术的活力。
别让“非遗”成为逃避竞争的遮羞布
艺术无价,但传播有价。当财政经费成为“免死金牌”,当演员不必为票房焦虑,相声的没落便已成定局。与其纠结“南方观众不懂相声”,不如反思:是观众抛弃了相声,还是相声抛弃了观众?非遗保护不该是“温室养花”,唯有经得起市场检验,艺术才能真正活在百姓心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