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南有袁隆平,北有李振声。作为与袁隆平齐名的“杂交小麦之父”,为何李振声默默无名这么多年?

2021年袁隆平院士去世后,李振声逐渐被人提起,并且颇为感慨地表示:一南一北粮食界两泰斗,如今只剩下一个人了。

那么李振声究竟做了什么,可以与袁隆平院士齐名呢?李振声1931年在山东出生,在那个动荡年代,年幼的李振声小时候没过上一天好日子,除了忍受战火的纷扰,还经常饿肚子没粮食吃,所以从小李振声便深知和平与粮食的重要性。

1942年山东大旱灾,一整年下来农民颗粒无收,天寒地冻战火纷飞,农民们饿着肚子忍着饥寒,山上的草根树皮都被人挖的一干二净拿去填肚子,有的家庭为了口吃的还忍痛卖掉了孩子。

那时候的李振声便立志,未来一定要解决粮食的问题,让所有人都吃饱饭。

李振声的父母对他期望很大,哪怕饭都吃不饱,还是尽量让孩子读书上学。李振声似乎天生就是读书的料,成绩一直拔尖,只可惜在中学期间由于父亲去世,失去了顶梁柱的家庭也瞬间倒塌,无奈之下李振声辍了学,从老家淄博前往济南打工混口饭吃。

恰逢当时济南的山东农学院全院系重组,恢复了招生。而招生的待遇引起了李振声的兴趣,原来只要通过考试成为山东农学院的学生,就直接管吃管住了。

这让李振声沉寂的热血又沸腾起来,不光可以继续自己的读书梦,还不用再为吃住而发愁,全天下去哪里找这样的好事?

以前李振声读书时基础打的牢,山东农学院的考试他顺理成章通过,从此迈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同时他也成为老家第一个大学生,看着乡亲们殷切希望的目光,他回想起小时候,自己要让所有人吃饱饭的誓言。

他是与袁隆平齐名的“杂交小麦之父”,仅仅6年的时间,便让中国的粮食增产1000亿斤,产量甚至超越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解决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他低调一生很少有人认识,直到2021年袁隆平院士去世,这位与他并称“粮食界两泰斗”的李振声才被人熟知。

李振声辍学后去济南打工,被山东农学院的待遇吸引,报考并轻松通过了考试。从小经历过饥荒吃不饱饭的他,本就有心在种植粮食方面下功夫,这下考入农学院,也算是理想与专业对口了。

当时国内南方大多种植水稻,北方则是以种植小麦为主。李振声学习的专业,正是研究小麦的育种与种植。沈寿铨与余松烈两位教授是李振声的伯乐,他们一静一动,一个知识理论丰富,一个讲课有趣,硬是让李振声从内到外,从理论到实践全面迷上了小麦。

彼时的山东农学院已经培育出多个优质小麦品种,包括李振声在内的老师和学生,还不断对这些小麦进行改良研究,保证品质的同时让它们产量更大。

李振声趁着假期时间,把实验出来的小麦种子带回了村子,下一年他们村子的小麦产量直接翻番,可谓羡慕坏了周围村子的农民。

1951年20岁的李振声从山东农学院毕业,直接被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工作。这哪怕放到现在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中科院可是所有科学家的梦想。在这里李振声从事小麦栽培的工作,再配上大学里学习的小麦育种,李振声把整个流程都掌握透了。

李振声的中科院之路并不长,仅仅在这里待了5年,他便主动辞了职。李振声之所以放弃这份梦寐以求的工作,是国家当时主张支援大西北,李振声认为艰苦的大西北更需要自己去建设。可殊不知这一去,便是三十多年。

这个男人让中国粮食增产1000亿斤,解决5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与袁隆平并称为“粮食界两泰斗”。南方有“水稻之父”袁隆平,北方就是“小麦之父”李振声了。

李振声从小经历过战争与饥荒,知道吃不饱饭的滋味,便发誓要解决中国粮食产量的问题。他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致力于小麦种子的培育和种植。

然而他只在中科院待了5年便辞职,1956年因为响应国家的号召,李振声主动来到大西北支援建设。也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再次迎来粮食短缺,“条锈病”的传播使得许多地区小麦减产三成到五成。如果任由其蔓延,那我国将有很多人吃不上饭。

25岁的李振声决定将长穗偃麦草的基因和小麦种子融合,从而让小麦有强大的抵抗力。这个想法实现难度极大,期间还备受多名业内专家质疑。李振声甚至立下军令状,保证实验能研究成功。

李振声日夜辛劳,实验的结果却进展迟缓,他顶着各方的巨大压力,最终用了二十三年的时间,在1979年小偃6号种子问世,通过测试它除了抗病毒能力,产量也远远高出市面上的优良品种。于是小偃6号种子直接面向全国推广,在次年直接增产60亿公斤的小麦产量。

此时的李振声,俨然成为了无数农民心中的“神”。然而哪怕做出巨大贡献,李振声依然保持朴素的生活作风,不断对小麦种子进行改良研究。

哪怕母亲病重和妻子脑溢血,他也只是忙里抽闲回去照顾几天,把更多的时间用到了田间和实验室内。

李振声之后还不断在小偃6号的基础上,对种子进行改良,在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最终用了6年时间,让国家粮食产量增加了1000亿斤。以至于在80年代以后人口快速增长的时期,也让每个人都吃饱了饭。

如今的李振声老爷子已经92岁高龄,却依然坚持奋战在田间,为国家粮食的增产尽一份力。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