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县组织群众搞人草大战 9人被处理

类似限制野树杂草高度、搞“人草大战”的做法,看似轰轰烈烈,实则违背了人居环境整治的初衷。图/IC photo

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要求主干道两侧野树杂草留茬高度在10厘米左右,组织群众搞“人草大战”,不仅引发了舆情,还把一项好好的民心工程搞成了面子工程。

据报道,12月2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听取了《国家监察委员会关于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提到了河南省信阳市息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存在的这一形式主义问题。

为此,国家监委派员暗访、现场督办,严肃处理信阳市副市长、息县县委书记等9人,并在全国公开通报。

借着人居环境整治的名义,把主干道两侧野树杂草留茬高度都规定了,还组织群众搞“人草大战”,不仅舆论观感不佳,其背后透露的为了面子好看、一律整齐划一的形式主义作派更值得警惕。相关负责人被严肃处理,也算咎由自取。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目的是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农民的居住环境更干净整洁,居住条件更舒适。这既是与农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其本身也是建设和美乡村、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类似限制野树杂草高度、搞“人草大战”的做法,看似轰轰烈烈,实则不仅难以真正落地执行,还劳民伤财,违背了人居环境整治初衷,消解了民众对相关政策的信任度。这不仅是执行政策用错力的问题,更是地方领导干部政绩观、权力观的直观反映。

如果真正站在农民的立场、角度,考虑怎么让村庄更宜居,其关注点显然不应该是主干道、不应该是野树杂草的高度,而是背街小巷是否干净整洁、生活垃圾、污水治理成效如何,旱厕改造是否有更经济实惠的办法……

类似提升村容村貌、完善村庄规划管理的工作本就不少。这些涉及民生的“小事”里,有着农民对居住环境改善的热切期望,也理应是环境整治政策落地的着力点。

然而,个别地方在推进相关政策时,不仅没有把好事做好,反而走样变形,做成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无论是在农村道路两侧“刷白墙”,还是“造盆景”、违规举债建“地标”,乃至此次给野树杂草限高,都是个别地方主政者企图“短期内出政绩”,借中央的惠民政策,变着花样给自己脸上“贴金”。此次报告,正是对这类行为的严肃警醒。

还需看到,这种面向野树杂草“开刀”的操作,与之前的一些形式主义作派相比,看似更“小”,却也因此更具隐蔽性。此次问题的曝出,某种程度上,也因“引发舆情”的缘故。

因此,针对形式主义隐形变异的问题,职能部门不妨拿出更多的整治办法,畅通网上投诉举报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拓宽监督渠道,让监督更加精准有效,让更多形式主义作派无处逃逸。

撰稿 / 流水(媒体人)

编辑 / 何睿

校对 / 赵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