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铁矿石买家与主要供应商之间的合约谈判破裂,中方暂停采购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船货,一场关于定价权与结算货币的博弈正在上演。

北京时间9月30日,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报道,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有限公司已要求国内买家家暂停购买任何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BHP)海运铁矿石船货。

这一决定是在双方自上周晚些时候进行了多轮磋商但未取得成果后做出的。而就在9月初,中方已要求钢厂暂停购买必和必拓的金布巴粉矿,此次全面暂停以美元计价的货船标志着行动的升级。

博主:中国停购澳矿不仅是价格博弈

谈判破裂:价格与货币的双重博弈

这场贸易风波的核心在于价格谈判未能达成共识。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与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自不久前开始的新一轮长期采购合同谈判,在定价机制、运输成本和合同期限等多个问题上存在分歧。

路透社报道指出,中方希望铁矿石价格与全球市场价格基本持平,而澳方却坚持维持现有价格甚至提出可能上涨的理由。

更关键的是,中方还提出未来铁矿石贸易以人民币结算的要求。这一要求触及了国际贸易中深层次的货币权力结构。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希望在大宗商品定价权上获得更大影响力。

即时反应:澳总理表态与市场震荡

对于中方的决定,澳大利亚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尼斯迅速作出了回应。

他在10月1日公开表示,中方暂停采购必和必拓铁矿石“令人失望”,并希望这个问题能够迅速得到解决。

阿尔巴尼斯强调,“我希望看到澳大利亚铁矿石能够畅通无阻地出口到中国。这很重要,不仅对中国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也对澳大利亚经济做出了重大贡献。”

市场反应同样迅速。据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道,暂停新铁矿石订单消息公布当天,必和必拓的股价下跌约3.4%,市值蒸发超过120亿澳元。

当天晚些时候,澳元对美元汇率也出现短暂回落,显示出这一决定对澳大利亚经济的即时冲击。

战略背景:中国统一采购与多元布局

这一行动背后是中国近年来在铁矿石采购战略上的重大调整。三年前,中国成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旨在代表国内钢铁企业统一采购铁矿石,以作为单一大买家获得更多议价权。

这一变化扭转了以往国际三大铁矿商利用垄断地位对中国钢铁企业“分而治之”的谈判策略。

同时,中国在全球铁矿资源布局上继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几内亚西芒杜铁矿是中国重要的海外矿产开发项目之一。

该项目由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山东魏桥集团等企业共同参与开发,预计将在2025年年底实现首批矿石出港。

按计划,西芒杜铁矿在2026年产能可超过1亿吨,将为中国在全球铁矿市场上的选择增添新的渠道。

经济影响:中澳贸易的压舱石生变

铁矿石被称为中澳经贸关系的“压舱石”,其贸易变动对两国都有重大影响。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每年进口量超过10亿吨,其中约60%来自澳大利亚。

2024年,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铁矿石总量约为7.1亿吨,出口额约1300亿澳元。

另一方面,澳大利亚国库部长吉姆·查默斯将与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迈克·亨利进行会谈,以讨论这一问题。

澳大利亚政府今年6月的一份报告称,随着全球供应增加,到明年6月,铁矿石出口收益可能会从上一财年的1160亿澳元降至1050亿澳元。

未来走向:短期挫折与长期趋势

对于此次事件,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表示:“这些措施总是令人失望,但我们当然希望它们是短期的。有时,当人们就价格进行谈判时,这些事情就会发生。”

目前,必和必拓在中国还保留少量现货铁矿石,这部分货物已经以人民币计价、装船并抵达中国港口,正在港口市场正常交易。

这些到港的现货并未受暂停新合约的直接影响,国内市场仍在按常规进行买卖。

中国方面采取的 “新合约暂停、现货保留”策略,旨在尽量减轻对国内钢铁行业的短期冲击。

这场贸易争端的结局将重新定义全球铁矿石贸易的规则。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家的议价能力,遇上澳大利亚资源巨头的定价权,胜负尚未定论。

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中国西芒杜铁矿项目2025年投产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多年来由美元和澳大利亚主导的铁矿石格局正在松动。

市场等待着双方下一步的举动,这场高筹码博弈才刚刚开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