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说,雌竞一定得有男人。

但如果不为男人,女性之间的较劲该叫什么?

互联网为这种女性关系开发了一个专有词汇——“女同性恨”。

大家对女性剧的开发真是卷到飞起了。

不为男人,也能“雌竞”

从雌竞、互助到现在又变成了“女同性恨”。

先来解释一下这个词是个什么意思。

女同性恨指的是两个女性之间的情感争斗,它不是雌竞,两个人争斗不是围绕着男人、利益,而是作为主体之间的彼此较劲。

更重要的一点是,表面在恨、讨厌、报复,本质却是爱和在意

最近的热播剧《亲爱的仇敌》就演绎了这种关系。

饭局上就一顿火光四射。

陈凯西(陈妍希)给别人介绍对象,罗曼(高叶)非要跟着,还使劲浑身解数拿下男方的青睐,搅黄这顿饭。


她这么做并非是真的喜欢,而是记恨陈凯西当年在婚礼上把优质青年介绍给别人,而不引荐给自己。

她觉得闺蜜这种行为就是认为自己配不上这男的,aka看不起自己。

所以今天逮到机会,就要出来坏事,证明闺蜜错了,自己配得上。

再往前的《雁回时》也是如此。

阮惜文(温峥嵘)和苗贵妃(李晟)从朋友变成宿敌,针锋相对但又惺惺相惜。

苗贵妃恨阮惜文害她入宫,处处想压她一头,她不希望她过得好,因为这会让她更恨她害自己困在宫中,但又不希望她过得差,因为她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所以看到阮惜文腿残了,她选择治好阮她的腿,给她自由,再反过来赢她。

更为典型的就是鸟嬛文学。

安陵容害甄嬛,但最在乎的永远也是甄嬛。

但凡她觉得甄嬛轻看她一点,她就完全受不了。

就连临死前想到的也是甄嬛。

她的恨是由爱而生的,因为不在乎的人,是不会引起自己丝毫情感波动的。

怎么最近总喜欢刻画女人之前的“恨感”?

女性,总是在恨?

因为在一段关系中,女性习惯于将同性视为认知自我的一面镜子

拉康认为,人类常通过“镜像”认知自我。

但父权制社会,女性的“我”没办法在两性关系中得到承认,所以就转而在同性关系中寻找。

就像《我的天才女友》,莱农和莉拉互相伤害但又彼此在意,无法分离。

而且女性之间没有天然的权力差异,其他女人没有从上打量“我”的权力,所以双方是完全平等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被男人夸美是假美,被女人夸美才是真美”。

但是人与人之间总会有差异,一旦天平出现倾斜,关系就会受挫

关系出现了缺口,但是又不知道如何去填补,于是,对友谊的怀疑,对不平等关的憎恨就全都迸发出来。

但男性在社会中本身就是主体,只要关注自我实现就行了,通常不需要通过其他男性反射存在。

就像《教父》,迈克尔的认同危机源于家庭责任,而不是和其他男人的比较。


不过上面这些只是理论化的分析,只能说是男女之间可能存在这样的倾向,但是难道男性之间就不会产生恨意,不会相爱相杀吗?

我觉得未必。

社会比较和自我价值保护是人类的共性。

当他人比自己更成功时,会触发两种反应。

要么受到激励,要么受到刺激,觉得对方映衬了自己的失败。

而且越是重要的关系,越容易触发自我威胁感。

数据显示,75%的人都曾对嫉妒亲密朋友的成就,这是不管男女都有的共同情感。

之所以出现女同性恨这个限定词,很可能是女性的情感表达比男性丰富很多。

毕竟社会鼓励女性用情感表达换取社交资本,所以她们可能会展现更多的情感符号来表达自己。

而大部分男人只被允许表达“力量类情绪”,比如愤怒、骄傲,其他的细腻情感会被认为“不够男人”。

即便有,不表达出来,旁人自然看不到。

而且女性之间的情感亲密度会比男性要高一点。

但社会毕竟是父权制,女性作为第二性,她们的亲密结盟会对父权带来一种威胁,所以必须采用一种既能释放张力又不威胁现有秩序的表达方式来描述这种亲密关系,于是,“恨意”就成了完美载体。

况且,社会对女性情感的刻板印象就是“矛盾”“口是心非”,这种偏见自然就为创作文艺作品提供了“恨意包裹在意”的叙事空间。

但他们忘了,是因为女性一直被要求承担情感劳动,既要识别他人的情绪,又要管理自我表达,这么高强度的情感运算必然会产生矛盾性。

就像麦瑟尔夫人每天晚上卸妆之后,还要偷偷化妆维持第二天一早的“完美形象”,不正是情感矛盾的具象化?

既然如此,又何必给女性贴上“女同性恨”这样一个拗口的限定标签?

恨比爱更有张力

该说不说,比起爱,现在的确更流行恨。

前有《墨雨云间》长公主,对旧情人因爱生恨,虽然最后惨遭对方毒害,但死前还用性命以诅咒。


后有《白月梵星》妖女茯苓,强制让男二堕妖,还逼他残杀仙门。

爱你就要毁掉你的一切,我们俩要一起在地狱里比翼双飞。


就算在现实中,恨,也跃居现代人类最该具备的素养top1。

恨工作,也恨找不到工作;恨开卷考试,也恨闭卷考试;恨老师水课,也恨老师讲得太难。

以前写毕业论文都是“致谢文学”,现在没有谢了,只有恨。

十年前,纯爱战神应声倒地,十年后惊觉,哪里有什么纯爱,纯恨战士才能所向披靡。

毕竟,在爱意消失的时代,恨确实比爱更有张力。

相比于爱,恨潜藏了更强烈的自我表达,能够让爱不那么空洞。

因为爱往往是用来升华的,跨越鸿沟坚定相爱。

但引发恨的元素是非常多样的,地位、权力、道德、情感、人格,甚至爱本身都会引发恨。

它更能触碰到人性的灰色地带,更好品。

恨的形态很多样,有怨恨、悔恨、憾恨,爱情套路并非取之不尽,当观众被甜宠喂到麻木,下点猛料反而更有奇效。

健康的感情固然可贵,但“畸形”的恋爱更加精彩。

神经科学研究就显示,仇恨内容对大脑杏仁核的激活强度是纯爱的2.3倍。

Netflix在研究观众生理唤醒度的时候也证实了这点,3个吻戏场景才能达到1个耳光戏的唤醒效果。

爱可以平地起高楼,但恨不会无缘无故。

现代社会,爱意逐渐消失,互相撕咬比互相扶持更能引发共情

十年前的顶流是《星你》,十年后是《黑暗荣耀》,Z世代的情感G点就是“毁灭欲”。

更何况在现实中,大家都活得比较窝囊,这种快意恩仇反而会显得比较鲜活。


不管恨还是爱,人类的情感从来就没有性别定义。

以性别定义情感,无疑是另一种偏见。

✨小伙伴们最近想看什么内容呀?你们的一键三连决定下期内容!

在评论区留下你最想看的主题,点赞TOP1的选题有机会被我们做成推文。

如果被选中了,我们还会给你送出一份神秘福利哟~




hi~inker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社群

在这个连呼吸都自带KPI的时代,我们打造了一个心灵疗愈空间

在这里,盛放着现代人最稀缺的三样东西:

允许脆弱的勇气

暂停内耗的特权

柔软共振的磁场

我们相信,力量从松绑开始~2025年女性力量元年,诚心邀请更多女性加入我们。

一群女朋友,创造向上的女性能量~

我们将会为大家链接冥想、瑜伽、自然、艺术、茶道、品香…丰盈我们的内心,疏解负面的情绪,提升能量磁场

- 欢迎关注少禾美学视频号 -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