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当了瓦剌人的俘虏,大明的朝廷乱成一团。 相比于朱祁镇这个皇帝的安危,此时明朝的大臣们更担心的是,瓦剌大军兵锋直指北京,到时候朱祁镇若以皇帝的身份命令大臣们开城投降,他们听还是不听呢? 朱祁镇不能再当皇帝了。当务之急,他们得重新立一个新皇帝,带领臣民击退瓦剌大军,保住明朝江山。 可是立谁为新皇帝,却让大臣们和宫里的太后犯了难。 有人说,皇帝退位,皇太子继位理所当然,该立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 有人说,危难之际国赖长君,别惦记什么皇太子了,立已经成年的朱祁镇弟弟朱祁钰吧。 有人说,朱祁钰一个毛头小子,懂什么打仗,还是朱祁镇的叔叔襄王年长可靠,几度监国,适合当皇帝来应对这种复杂局面。 最终,支持朱祁钰的人赢了。22岁的朱祁钰登上皇位,重用于谦,打响了北京保卫战,并最终保住明朝的半壁江山。 那么,那么多个皇帝的候选人,为什么大臣们最终选择了朱祁钰呢?要知道,对皇位归属相当有发言权的孙太后,是不支持朱祁钰的。

01、朱祁钰有哪些竞争对手? 当时的皇位候选人,除了朱祁钰之外,还有皇太子朱见深和襄王朱瞻墡(音shàn),他们各有优劣势。 我们先来看看皇太子朱见深。 他是朱祁镇的大儿子,却不是钱皇后生的嫡子,而是庶长子。朱祁镇深爱钱皇后,还指望钱皇后能生下嫡子继承大统,所以出征之前,并没有立朱见深当太子。 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传到北京的时候,朝廷上下一片混乱,宫里太后和皇后哭成一团,宫外大臣们陷入恐惧,有人觉得改进迁都跑路,有人觉得要留在北京做好迎敌准备。 受朱祁镇命令居守京城的朱祁钰一锤定音:不迁都,迎战。 为了安定人心,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下诏: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命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代理国政。 随着事态的发展,太后和大臣们意识到,明朝需要立一个新皇帝,才能防止朱祁镇以皇帝的身份扣关叫门,让明朝大军陷入被动。 此时最正统的新帝人选,自然是皇太子朱见深。

当皇帝不能履行皇帝的职责,皇太子继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 若是在太平时期,朱见深当皇帝,当然没有问题。可当时正值明朝危急存亡之际,而朱见深只是一个2岁的奶娃娃,他要是当了皇帝,顶多也只是一个吉祥物,还得请年长的宗室来主持大局。 这么一来,迎战的效率不免要降低,这位主持大局的宗室,没有皇帝的名分,也免不了不够服众。这些对于大战将至的明朝来说,都有可能是致命的问题。 于是,朱见深被淘汰出局。以当时的局势而言,直接立一个成年的皇帝,率领他们迎战瓦剌大军,是更好的选择。 朱见深已经是朱祁镇最年长的儿子了,他其他的儿子更指望不上,新皇帝只能从宗室里选。而当时的北京城内,正好有一个现成的选择: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朱祁钰。 可是,孙太后却不满意这个选择。朱祁钰是她情敌吴贤妃的儿子,她可不想在自己失意之际,看着情敌成为大赢家。 而大臣当中,也有人担心,22岁的朱祁钰固然已经成年,但他一直只是个富贵贤王,从他这些日子居守京城的表现来看,也不是什么有手腕的人,恐怕难以面对这个复杂的局面。 于是,襄王朱瞻墡,成为新的候选人。

襄王朱瞻墡,是明宣宗朱瞻基唯一在世的同母弟弟。当若朱见深和朱祁钰都被淘汰出局,那么在礼法上,他是排位最靠前的继承人。 他相比朱见深这个奶娃娃、朱祁钰这个毛头小子最大的优势在于,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不问朝政的王爷,他是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曾在明朝危急时刻两次监国。 朱瞻墡第一次监国,是在明仁宗朱高炽突然去世的时候。当时太子朱瞻基远在南京,而汉王朱高煦虎视眈眈,计划着截杀朱瞻基夺取皇位。此时朱瞻墡作为朱高炽的嫡子,临危受命,秘密监国,稳住了京城的局势,等会了朱瞻基顺利登基。 朱瞻墡第二次监国,是在朱高煦正式造反的时候。明宣宗朱瞻基御驾亲征,命朱瞻墡留守北京,为他稳住大后方,朱瞻墡完美地完成了任务。 从这些经历来看,44岁的朱瞻墡,无疑比年轻未经考验的朱祁钰更值得信任,他比朱祁钰更有可能带领明朝上下度过这个难关。 孙太后甚至拿出了召藩王进京的金符,准备召朱瞻墡进京登基。

不过,朱瞻墡也有着两个巨大的劣势。 一是一旦他登基,明朝就要面临严重的小宗易大宗的问题。 明朝人是很在意礼法的,是古代最坚守嫡长子继承制的王朝。在特殊时期,朱祁镇明明有儿子却不能登基,导致帝系旁移,这实在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若是朱祁钰登基,那么仅有明英宗朱祁镇一脉成为旁支。若是朱瞻墡登基,那么连带着明宣宗朱瞻基也成为旁支,这实在是太过分了。 二是朱瞻墡距离京城实在是太远了。 朱瞻墡人在封地襄阳府,距离北京差不多有1000公里,和南京距离北京的距离差不多。当年朱高炽突然去世,远在南京的朱瞻基从受到消息到快马加鞭赶回北京,用了整整22天。若此时太后和大臣要请朱瞻墡进京登基,必然也要花费差不多的时间。 瓦剌大军都快打到北京了,来不及了。 朱瞻墡看起来也不是一个理想的人选。看来只能是朱祁钰上位了。

02、朱祁钰为什么能当上皇帝 在皇太子朱见深年纪太小、襄王朱瞻墡离得太远之后,大臣们的目光,又放到了朱祁钰身上。除了人在北京不耽误时间之外,他还有2个相当明显的优势。 其一,存在着不必帝系旁系的可能性。 朱祁钰毕竟是朱祁镇唯一的弟弟,是朱瞻基的儿子。既然朱祁镇的儿子已经注定不适合继位,帝系注定要旁移,那么仅朱祁镇一脉成为旁系,比连带着朱瞻基一脉也要成为旁系,好接受得多。 更何况,朱见深已经是皇太子了,朱祁钰又年轻手生,朱祁钰登基的话,还可以和他商量让朱见深继续当皇太子嘛,这么一来朱祁钰百年之后帝系依然是朱祁镇一脉的,没有小宗易大宗。 朱祁钰是朱见深的叔叔,这么操作方便。所示让襄王朱瞻墡进京,朱见深可就尴尬了,先不说朱见深是朱瞻墡的侄孙,他难道要退为皇太孙么,朱瞻墡那样的老油条,也不见得愿意朱见深当他的继承人。

其二,朱祁钰是朱祁镇定下的居守北京的人选。 朱祁镇出征之前,命令朱祁钰居守北京。居守的意思是留守京都处理朝政,保证朝廷的正常运转。居守的权限比监国,却也是十分重要的角色。 朱祁钰从居守北京开始,就和大臣们进行日常事务的合作与磨合。土木堡之变发生之后,更是由朱祁钰在北京主持日常工作,不迁都留守北京迎战瓦剌的决定,就是朱祁钰敲定的。 他们君臣之间已经合作挺久了,彼此知根知底,对于如何对抗瓦剌,也基本达成一致意见。此时朱祁钰登基为帝,只是让朱祁钰权力更大、话语权更高、更名正言顺,既定的方针不会改变。 可若是襄王进京,他并不熟悉京城的事务、人员和布防安排,君臣之间要重新磨合还是小事,假如襄王不相信明朝能守住北京,决意迁都,那可就尴尬了,一切战前准备都要重新布置。

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是最不情愿看到朱祁钰登上皇位、最坚持让襄王进京登基的。 但是明朝的太后,权力有限得很。理论上,朱祁钰想要名正言顺地登基,得有太后的懿旨,但实际上,太后若不愿意下旨,也拿朱祁钰和大臣们没有办法。 而且,孙太后虽然有私心,但她也知道,国难当头,倘若这时候还内斗,别说皇位了,到时候国破家亡,她连好日子都没得过。 所以,尽管孙太后已经拿出了召襄王进京的金牌,但见大臣们都更中意朱祁钰,她也就没有把金牌发出去,而是顺应人心,下旨命令朱祁钰登基为帝,率领臣民迎战瓦剌。 朱祁钰登基之日,距离土木堡之变整整21天。没过多久,瓦剌的大军就打到了北京城下。 事实证明,大臣们的选择没有错。朱祁钰虽然没上过战场,没有处理复杂局面的经验,却懂得放权,懂得知人善任。他把北京保卫战的事务全权交托给于谦,最终保住了大明的半壁江山。 相比朱祁镇过于相信自己,在群臣反对当中御驾亲征,有的时候,皇帝不怕人菜但知道自己菜,只要善于用人就好,怕的是人菜而不知道自己菜,非要折腾。 你觉得是不是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