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那部《我们与恶的距离》,真的是很多人心里的华语剧巅峰。

没有杀人回忆式的悬疑推理,没有爽剧节奏的高能反转,却凭一场冰冷的枪击案,把“恶”这个字,拍在了每个人心里。

直到今天,豆瓣上依然高达9.4分。

整整六年过去,这部剧的第二季终于定档,将于今年的6月7日正式上线...

新一季阵容换了人,但主题,依旧刺骨。

《我们与恶的距离》这剧,不靠反转取胜,它靠的是逼你直面人性阴影

第一季开场就猛:一个年轻人走进电影院,开枪,随机扫射,9死21伤。

没有任何动机,没有针对性,就是赤裸裸的无差别杀人。

一时间,所有人都被裹挟进了这场灾难的漩涡。

凶手的辩护律师,被当街泼粪;

死者母亲,是电视台副总监,天天要面对职业与情感的双重撕扯;

更离谱的是,凶手的妹妹改名换姓,躲进电视台当实习生,直接在受害者母亲手下工作...

编剧就是这么敢写,把最尴尬、最撕裂、最不想面对的对立面,硬生生地塞在了一起。

而剧情真正的高明之处是:它不站队。

它不是单纯为受害者哭喊、也不是替凶手洗白,而是把镜头对准每一个被悲剧牵连的人。

你会发现,律师王赦也不是铁面无私的法条机器,他也痛、他也崩溃;

宋乔安不是只想复仇的母亲,她也在工作与情绪之间反复挣扎;

就连凶手的妹妹李大芝,也不是罪恶家庭的幸存者标签,她只是个想要重新开始的人。

而这正是这剧最狠的地方:它让你看见恶,也让你看见恶背后的人。

剧中一个重要议题是:“恶,从哪来?”

李晓明的杀人动机,一直没有明确交代,有人说他有精神病,有人说他从小被忽视,也有人说他就是天生坏种。

可律师王赦不信,他坚持调查,只想找出恶的根源,哪怕只是为了防止下一个悲剧。

剧组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但他们逼着观众去想:

“我们与恶的距离,其实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近得多。”

还有媒体。

案件一发生,各大新闻台一拥而上,曝光隐私、煽动情绪、挖凶手家属的祖宗八代。

你会发现,他们不是为了真相,是为了收视率,是为了博点击。

甚至连宋乔安自己,都曾在人母和新闻人之间动摇不已...

她想为儿子讨公道,也想坚守职业底线,可当那两个角色碰撞时,她也崩溃了。

还有网络暴力。

网友们像抓到了出气口,对着凶手家属群嘲、辱骂,仿佛只要键盘一敲,“正义”就到位。

“杀人犯的家人也该死”“有其子必有其父母”这类话,让人看得触目惊心...

而李大芝这个角色,就是这波暴力下最直接的受害者。

她改名、躲藏、逃避,哪怕换了身份,也躲不过那张贴在背上的杀人犯亲属标签。

她没有杀人,却比杀人犯更痛...

整部《我们与恶的距离》,没有痛快,但处处都让你心里一颤

这大概就是该剧被称为神剧的原因,它不灌鸡汤,但句句扎进心里。

最后说一句,《我们与恶的距离》第二季马上就要上线,前导海报上一句话格外刺眼:

“Few are guilty, but all are responsible.”
有罪者寥寥,但人人有责。

当恶真的降临,你我是否也会成为推波助澜的一环?是否也会在不经意间,把别人推向深渊...

总之,这剧不只是让我们看“别人如何恶”,而是想问:

我们自己,离那个恶,到底还有多远...

「点击卡片即可关注」

想看美剧的剧迷不要错过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