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帅 济南报道

8月5日上午,记者在济南市委市政府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 推进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历下专场上获悉,近年来,历下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创主体持续壮大、数字经济持续壮大、绿色发展更具质量,高新技术企业达824家,与华为合作正式签约,新质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下一步,历下区将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科创平台、不断深化金融赋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历下区委副书记、区长杨福涛介绍,近年来,历下区紧紧围绕“一轴三区多园”城市发展新格局,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科创主体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达824家,各级小巨人、“专精特新”、瞪羚企业达739家,入选山东省质量强区、科技创新强区。数字经济持续壮大,与华为合作正式签约,济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上线运行,获评山东省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成效明显区。绿色发展更具质量,成功发行全国首笔“碳中和、乡村振兴”双贴标债券、山东首单“可持续发展债”,入选山东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试点区。战新产业蓬勃发展,信创产业获评山东省“雁阵型”产业集群,打造了山东首个细胞与基因治疗CDMO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医药两大链式产业集群成型成势。

杨福涛说,接下来,历下区将围绕省市发展大局、发挥自身特色优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统筹谋划、多措并举,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是核心要求。一是加快构建科创平台,建好用好山东科技大市场等优质平台,进一步增强对科创平台的支持保障力度,提升平台创新策源优势。二是持续壮大科创主体,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扶持一批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亿元、10亿元、50亿元的实力企业;加强与山大、山师等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引导更多科研成果与历下的金融、市场等资源融合,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支撑能力。三是不断深化金融赋能,深入推进科创金融改革,发挥省融资担保集团、省科技金融增信服务平台等平台优势,丰富科创专属金融产品供给;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带动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发展耐心资本,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多金融动能。

其次,着力提升产业能级。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加快构建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扎实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等平台作用,服务本土优质企业数字化转型。加快实施重点企业节能环保、设备更新等技改项目,推进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升级。牢牢把握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机遇,编制碳达峰工作方案,提高传统产业“含绿量”。二是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以长岭高科片区为主阵地,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两大百亿级链式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完善片区产业配套,吸聚华为上下游生态合作企业。依托细胞医学产业园、生物制药生产基地等高端载体,重点培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抗体药物、疫苗药物四大新兴业态,形成立足济南、辐射全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高地。三是积极谋划未来产业科学布局,围绕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研究制定未来产业招引图谱,出台引导扶持政策,全力抢占发展先机。

再次,扎实推进数智赋能。良好的数字生态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底座”。一是持续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济南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二期建设,再新增100P算力,“星火·链网”增加至少2个骨干节点,完善算力、算法、算网、算数“四算”基础设施体系。。二是着力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效,发挥华为等行业龙头带动作用,鼓励中创软件、海看网络等本地骨干企业做优做强,同步推进消费互联网等新业态引入,积极培育数字生态企业矩阵。强化华为“三个创新中心”等平台赋能作用,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构建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四数”数字经济产业高地。三是做实做强数字化治理体系,加快推进“一网统管”省级改革试点,健全社会治理、城市管理、经济大脑、应急管理、民生保障5大基础应用场景,实现数字化分析研判和智能辅助决策,为全省全市数字化转型提升做出表率。

最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服务保障为抓手,全力打造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一流营商环境。一是营造携手共赢的市场环境,深入研究产业引导政策,积极探索基金招商、产业链衔接等新模式,推进资本招商、市场招商。持续发布城市发展机会清单,用好“米均效益”楼宇服务体系,搭建“楼上买楼下,A座买B座”的企业合作生态,打造区域经济“微循环”。二是营造周到细致的服务环境,巩固“招商服务年”常态化成果,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各项要求,把服务内容细化到“最小颗粒度”,为中央商务区五大超高层为主的高端商务楼宇配备专属服务员,持续做优泉管家网格化服务。三是营造国际一流的法治环境,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区,紧盯CBD中央法务区建设,加快公共法律服务中心、金融法庭落位,积极吸引顶级红圈律所、咨询机构入驻,打造全省法治服务新高地。四是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积极创新“猎头引才”“候鸟引才”模式,完善引才图谱,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推进海右人才学院、人才课堂建设,完善人才成长护航体系,打造人才发展“高地”、品质生活“绿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