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三国(48)

主笔:朱晖(闲乐生)

建安二十三(公元218年)正月,曹操下令即日起,凡七十岁以上的寡妇和十二岁以下的孤儿,以及残疾和无产业者,其终身生活均由公家供给。贫困无力养活自己的人,国家给予无息贷款。90岁以上老人日常生活不能自理者,由国家免费出护理一人照顾其起居。

这些无偿提供的福利制度,在中国古代,实属少见;事实上,早在11年前即公元207年远征乌桓之战后,曹操就曾下令将自己封地的租税收入分给死难将士的遗孤,以及众将、属官和入伍较早的士兵(《三国志·武帝纪》引《魏书》载曹操《分租与诸将掾属令》)。史书上记载,曹操一生简朴,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帷帐屏风,坏则补纳,一床被子用十年,死了也不置金缕玉衣,也不用金玉宝器陪葬,其目的恐怕就是以身作则,缩减政府财政开支,以尽力为这些可怜的乱世军民争取到一点小小的福利吧!

曹操不仅自己简朴,规定自己身边的人也必须如此,特别是曹氏亲属,衣饰皆不得太过华丽;如曹植妻子崔氏在重要场合衣着华服,被曹操看见了,竟以违反家规赐死。曹操还规定,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一律都葬于高处瘠薄之地,不得大搞陵园,必须从简丧葬。搞得曹操的夫人卞氏常说:“吾事武帝四五十年,行俭日久,不能自变为奢。”所以身为皇太后,却拒绝一切文绣、珠玉,所用器具都是黑漆,直如农妇一般;卞氏的弟弟乔迁之喜,卞氏来到弟弟家,请亲戚吃饭祝贺,却“菜食粟饭,无鱼肉,其简如此”。

另外,考古也发现,曹操的高陵,虽然使用了大量石材,但是系从拆毁的他人石祠取材“二次利用”。曹操死时是汉朝诸侯王,但曹操墓与东汉诸侯王比,不仅彻底取消了回廊制,主要墓室也由三个变成两个,墓室之中,四壁洁白,只敷了一层石灰,虽有帐幔,但不涂壁画,也找不到特别贵重的金银珠宝,更无金、银、铜缕玉衣(注1)。要知道,东汉晚期列侯和二千石官吏都普遍采用壁画或画像石装饰墓壁,但曹操没有;而且墓中陪葬的明器只有陶器、兵器与日常用品(注2),“器物皆素”,都是普通物品,一点儿都不华丽,“如吴小人”,同吴国普通平民所用的也差不多(注3)。事实上,受曹操影响,日后曹魏的王侯墓甚至都没有东汉后期地方豪强墓葬的墓室多、规模大(注4)。曹操生前戒奢尚俭、严于律己、不好华丽的习惯,完全得到了证实。

而受到父母严厉教育的魏文帝曹丕,当然也不例外,他为世子时极窘困,还曾找过曹洪借钱(还没借到)。其称帝之后亦极简朴,在病危的时候甚至要儿子魏明帝一定不要厚葬他,为此还专门立了一份遗嘱出来再三交代,并副本各一份,分别发往尚书府、秘书府,公开发布。曹丕说,葬就是藏,也就是让人见不着。葬于山林,就应该与山林浑然合于一体,所以他的墓地要依山为体,不封不树,不与妻妾合葬,也不建寝殿、园邑、神道、石兽等地面设施,并且跟曹操一样,不葬金玉,地下墓室、棺椁简化,且不用玉衣,敛以时服,只陪葬一些瓦器、铁器就可以了。作为一代帝王,居然没有封土坟丘,也没有陵寝园地,古今中外,实在很少。这也导致后人无法知道他的墓的确切地点,成为历史上的千载悬案。

正所谓上行下效,发于中必形于外。在曹操、曹丕的倡导下,曹魏很多重臣名将,也都采用薄葬,且都有节俭清廉的记载。譬如,负责曹魏选官的东曹掾毛玠“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於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很多官吏回家省亲,也往往“垢面羸衣,常乘柴车”。“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餐以入官寺。”而毛玠自己官居显位,也“常布衣蔬食,抚育孤兄子甚笃,尝赐以振施贫族,家无所余。”

还有,夏侯惇身为大将军,却“性清俭,有余财辄以分施,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尚书令荀彧及其侄荀攸,“皆谦冲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余财”。御史中丞鲍勋“内行既修,廉而能施,死之日,家无余财。”司徒华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入生口,唯歆出而嫁之。”兖州刺史司马朗,“虽在军旅,常粗衣恶食,俭以率下。”大司农梁习,“勤劝农桑,令行禁止”,“而居处贫穷,无方面珍物”。幽州刺史杜恕,“推诚以质,不治饰”,曾上疏说:“帝王之道,莫尚乎安民;安民之术,在于丰财。丰财者,务本而节用也。”江夏太守桓禺,“清俭有威惠”。光禄勋常林“节操清峻”,“虽贫,自非手力,不取之于人。”他与吉茂、沐并、时苗四人为《清介传》。吉茂“不耻恶衣恶食”,“其或馈遗,—不肯受”。时苗始为官时,“乘薄軬车,黄牸牛,布被囊。居官岁余,牛生一犊。及其去,留其犊。”御史中丞崔林,“贫无马车,单步之官”,就是步行去上任。司空王观,“治身清素,帅下以俭,僚属承风,莫不自励。”太尉满宠,“不治产业,家无余财”,有“清忠俭约之节”。议郎张范“救恤穷乏,家无余资,中外孤寡皆归焉。赠遗无所逆,亦终不用,及去,皆以还之”。如此之类,不一而足。

其实,从东汉中期开始,以外戚豪族为首的东汉统治集团就日益奢侈腐败,导致种种以权谋私以及政治权力的垄断与滥用,所以东汉晚期出现了很多忧国忧民的思想家著书立说,试图寻找方法以阻止社会风气与政治的继续衰败,如王符的《潜夫论》、崔寔的《政论》、荀悦的《申鉴》《前汉纪》以及仲长统的《昌言》等,他们都认为政府必须实行严厉的法律与高效的行政,并对豪族富人的财富及炫富行为严格控制。而曹操在政治思想上深受这些学者著作的影响,乃一生致力于恢复西汉的政治传统,表示“舜漆食器,畔者十国”(注5),提倡官员廉洁自律,遵纪守法,对金钱财富保持克制。从这方面来说,曹操虽与刘备诸葛亮政治立场敌对,但政治理想却是一样的。

只可惜,与刘禅最终背弃了刘备诸葛亮的教导一样,曹操曹丕之后,到了魏明帝曹叡时期,曹魏这些优良作风也都丢尽殆尽了,曹叡不仅“盛兴宫室,留意於玩饰,赐与无度,帑藏空竭”(《三国志·明帝纪》),还“广采众女,充盈后宫”(《三国志·高柔传》)。曹爽则不仅“饮食车服,拟於乘舆;尚方珍玩,充牣其家;妻妾盈后庭”,还“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何)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三国志·诸曹夏侯列传》)。上行下效,其他大臣的作风可想而知。最讽刺是,曹魏四代老臣徐邈生性嗜酒,以放荡通脱为人所知,然而到了魏少帝时,却被时人赞为清廉方介,其实徐邈还是那个徐邈,行事一点儿都没变,只是少帝时“天下奢靡,转相仿效,而徐公雅尚自若,不与俗同,故前日之通,乃今日之介也”(《三国志·徐邈传》)。等到了西晋,此风更是变本加厉,王武子以人乳喂猪,石崇王恺斗富,于是大好河山,在一片腐化堕落的空气中彻底沉沦。

注1:从此前发现的20多座两汉诸侯王级别的墓里,已经出土10多件金缕玉衣或者银缕玉衣。玉衣是极尽奢华之物,比如刘备祖先中山靖王刘胜的金缕玉衣,便使用了2498片玉片,约1100克金丝,金丝含金量高达96%。据估计,一件中等体型的玉衣约等于当时一百户中等人家家产总和。所以曹操死前,并没有为自己准备玉衣,后来曹丕更下诏严禁使用玉衣,玉衣就此在中国历史上绝迹。

注2:其实陶器、日常用具都很少,主要是兵器,其种类包括刀、剑、蒺藜、箭头、匕首、铠甲、胄(头盔)等。铠甲的甲片多呈鱼鳞状编连,数量多达3000多片。与铠甲相关的铁质文物,还有铁的护胸镜,以及护肩的铁甲片。这些陪葬兵器应是曹操生前的实用器,毕竟曹操一生行伍,南征北战,他用过的兵器铠甲可不少。可参阅唐际根:《此处葬曹操》,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

注3:出自西晋陆云给其兄陆机写的一封信,它收录在《四库全书陆士龙集》中,名为《与兄平原书》。当时正值八王之乱,陆云为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的属吏,可能在此期间曹操墓趁乱被盗,故陆云能看到曹操墓中遗物。考古也发现,曹操墓早已被盗,随葬的物品多数已不知所踪,只有记录这些物品的石牌留了下来。

注4:可参阅刘振东:《冥界的秩序——中国古代墓葬制度盖伦》,文物出版社,2015年,182页。

注5:出自曹操诗《度关山》。《说苑·反质》记载:尧为天子时,用土碗吃饭,用土瓶饮水,天下臣服。舜继位后,雕刻树木作为饮食器具,并涂上黑漆,结果有十三个诸侯国背叛了他。曹操在诗中引此典,意思就是告诉大家天下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故需“兼爱尚同,疏者为戚”,看来曹操不仅是法家,也吸收了很多墨家思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