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电视台的某档鉴宝节目中,出现了一件特殊的藏品:一枚玉佩。 这枚玉佩通体莹白,做工精致,而它的主人是一位年轻的女子。 女子称,自己一直贴身佩戴着这枚玉佩,戴了将近十年,有着很深的感情。如果不是因为家中生意出现变故,绝不会拿出来估价变卖。 随后,专家们仔细查看了这枚玉佩。 不料,专家们看完之后,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们惊讶地看着女子,说:“你胆子真大!知不知道这枚玉佩是什么来历?” 这究竟是一枚什么样的玉佩?专家又为何说出那样一番话?

一、六十万之谜:一枚戴了十年的玉佩 俗话说得好,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滔滔历史长河中,中国流传下来了无数的奇珍异宝。近年来,有不少电视台都开办了鉴宝类节目。

这些节目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平凡的故事。这天,在某电视台的某档鉴宝栏目中,就出现了一件极为特殊的藏品。 这件藏品的主人是一位气质不凡的女子,在她拿出藏品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眼前一亮:那是一枚品相极佳的玉佩。 这枚玉佩被雕刻成了蝉的模样,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能活起来。玉佩通体莹白,散发着幽幽的光泽,而且做工精致,看起来就价值不凡。

紧接着,女子讲述起了自己和这枚玉蝉的故事。 她说,这枚玉佩是她在一次逛街途中偶然得到的,看到的时候非常喜欢,便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女子还说,这枚玉蝉她戴了十年,感情很深。这次是因为家中的生意周转不过来,迫于无奈才想到把这枚玉佩变卖救急。因此,她想通过这次节目,请专家们帮忙给这块玉蝉估个价。

听完她的请求后,专家们又一次端详起了这枚玉佩。很快,估价的结果出来了:六十万!听到这个数字,女子又惊又喜,但没想到的是,专家的下一句话让她瞬间变了脸色。 专家们看看玉,又看看她,再三向她确认,是否真的贴身佩戴了十年。女子疑惑地点了点头,专家们惊讶地对她说:“你胆子真大!” 女子一听,更加疑惑了,连问为什么。 专家们反问:“你知不知道这枚玉佩是什么来历?” 女子不解地摇头,专家们下一秒揭晓了谜底:原来,这是一块汉代的玉琀,是一种陪葬玉器,汉代最常见的玉琀就是蝉形的! 不仅如此,玉琀指的是含在死者口中的玉石,也就是说,女子贴身佩戴了十年的玉是从一个汉代的死人嘴里拿出来的!

听到这里,在场所有人都大惊失色,也有人表示不相信。 毕竟“蝉”是古代玉器中一个非常常见的形象,用途也十分广泛,除了丧葬用品之外,还有佩戴在身上的佩蝉与镶嵌在帽子上的冠蝉。 专家们是如何确定,女子的这枚玉就是琀蝉呢? 其实,这可以根据孔的多少来进行判断。 女子带来的这块玉蝉没有孔,所以被判定为含在口中的玉琀。 如果是佩蝉,由于需要佩戴在腰间或者胸前,所以均有穿孔,而且雕刻材料大多选用细腻广润的新疆和田玉,造型也大多为扁片状。相比之下,琀蝉则大多采用一些未经加工的碎玉块。

至于冠蝉,它往往比佩蝉还要多几个孔,方便穿在帽子上。比如山东巨野红土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双连蝉,就在腹部中央有着三个穿孔。 这样一样,玉琀的用途就确定了,女子带来的必然是一件葬品。 可为什么一件葬品玉蝉能够价值六十万元?它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

二、精妙绝伦:汉代之玉 这件陪葬玉蝉的价值不菲,首先要从汉代玉蝉的原材料说起。 西汉时期,丝绸之路开辟,西域特有的各种玉石得以流入中原,和田玉与昆仑玉就是在这一时期开始被汉朝人所开采与利用。

白玉和青玉是汉代玉蝉的主要原材料。 这两种玉石化学性质都很稳定,便于雕刻,而且细腻莹润,有着天然的美感,自身的纹路也能和玉蝉的雕刻相融合,具有极高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除此之外,陪葬玉蝉的雕刻方法也十分奇特,俗称“汉八刀玉蝉”。 汉八刀是汉代特有的一种玉石雕刻方法,对工匠技法的要求极高。女子带来的这枚玉蝉虽然曾被死者含在口中,但却品相极佳,没有留下明显的血迹与土壤浸润的痕迹,更是能清晰地辨别出汉八刀的手法。 所谓“汉八刀”,又要追溯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之中。 这里的“八”并非现代人所熟悉的阿拉伯数字,而是许慎所言的:“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因此,“八”就是“背”的意思。指的是一种形态,左右分笔,相背而行。

仔细看女子带来的这枚玉蝉,可以观察到它背部的独特之处,这是因为蝉的背部运用了“八分相背法”。 这种汉八刀的工艺有两重含义,第一是指玉蝉在雕刻的时候刀工简练粗犷,并不像佩蝉或冠蝉一样着眼于细节,所以就好像只刻了八刀一样干脆利落。 第二则是指整个玉蝉讲究对称,蝉背部的整体形态呈现一个“八”字,充满趣味。

这种流畅的雕刻技巧如今已不多见,除此之外,汉八刀还格外讲究细条的流畅感,要求分布稀疏明朗,从而使得整件玉器刚劲有力。这么一看,六十万的价格也算是有理有据。 听了专家的讲解后,女子一面欣喜,一面担忧。 喜的是这件宝物的估价远远超出她的预期,能够帮助家中的生意进行资金周转,但担忧的是葬品本身的不吉利。说一千道一万,无论有多么珍贵,这也是从死人嘴里拿出来的东西。 那么,古人又究竟为什么要选择雕刻“蝉”这种生物作为陪葬品,放进嘴里呢?它真的不吉利吗? 三、为什么是蝉? 在汉代,人们对于“死亡”有着超乎想象的慎重与认真。 汉代有厚葬之风,往往会悉心打点好自己的“身后事”,不仅要将自己生前最爱的东西带去地下一同长眠,还要考虑自己能否灵魂不朽。而这枚玉蝉形状的玉琀,就是这种观念最直接的体现。

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蝉形的玉琀都算得上是最常见的陪葬品。不管是结构复杂的华丽大墓,还是结构单一的平凡小墓,都能找到这种藏在口中的蝉形玉琀。 对于汉代人来说,蝉有着不可代替的寓意。 司马迁曾在《史记》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记载:“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尽管在现代人看来,蝉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昆虫,甚至在夏天还格外吵闹,但在古代人眼里,蝉是一种神奇的动物,首先便象征着纯洁。

蝉一开始是爬虫,生活在泥沼之中,等到孵化完成便脱壳羽化,且依靠食用露水而生。 这一特征恰恰契合了汉代人眼里的“君子”形象,儒道两家都曾在汉代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蝉的形象符合两家的期待。 蝉产卵后,幼虫并不会马上被孵化,而是在要地下蛰伏数年,才能破土而出。 道家不食人间烟火,清静无为,儒家虽入世颇深,但也讲求君子仁德。如此一来,那些用青白玉所雕刻的蝉正是这些思想的具象化。

除此之外,墓葬中所安放的蝉还有着“永生”的含义。 蝉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数次的蜕壳,九死一生,最终才能长出翅膀,变为成虫,飞上枝头。 因此,汉代人将陪葬的玉器做成蝉的形象,正是期待着自己的灵魂也能获得不朽,在历经千锤百炼之后最终得以“重返人间”。 与这位女子所担忧的恰恰相反,这枚从墓里带出来的玉蝉不但与“不幸”无关,甚至在当时正是吉祥与祝福的代表。

倘若她仔细了解汉代的墓葬情况,就能发现在众多的陪葬品中,玉器有着极为崇高的地位。和金银珠宝不同,自古以来,玉一般都是随身放置的,这是因为人们都相信着玉有着某种神奇的作用。 这种作用与财富和地位无关,更多的是用来保佑自身,驱邪化凶。 汉代最著名的玉器陪葬品必然是大名鼎鼎的金缕玉衣。

这种用玉片与金丝织成的“衣服”便是根据死者的体型量身打造,在下葬时贴身穿着的。 一般只有帝王和受到允许的诸侯王才能使用。不仅如此,金缕玉衣外常配有玉棺,就像是双重保险,以确保尸身不腐。

和玉琀蝉相类似的,汉代墓葬中还有玉握与玉九窍塞,再讲究些的墓里甚至还有玉枕。 玉握握在死者手中,玉九窍塞塞住人的九窍,用来保持灵魂不散,而玉琀则放在口中,祈求长生。

当然,女子还有另一层担忧,这毕竟是从死人身上拿下来的东西,不论怎么看都充满了禁忌。而这一点,又恰恰体现出了汉代人与现代人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念。 在现代人看来,死亡是一件需要忌讳的事情,所以人们常常默契地避开这一话题,对死者留下的东西更是如此。 但对于汉代人来说,死亡更像是一种必经的仪式。

古人认为,死者阳间生命终结的那一瞬间意味着他在彼岸世界生命的开始。之所以要郑重的对待丧葬仪式,就是要帮助逝者完成这种“转化”。 而蝉的独特之处又一次得以显现。 《淮南子》中曾这样写:“蝉蜕蛇解,游于太清,轻举独往,忽然入冥。”这就是在描绘蝉冬天时会进入地下冬眠,来年春日钻出地面的场景。在古人看来,这就是一种生命的转化,逝去的蝉并未消失,而是将在另一个合适的时间重新归来。

除了生死之外,以玉蝉放入口中还有着其它的美好寓意。 比如,蝉是一种繁殖数量众多,种类也相当丰富的生物,这与古人所希望的多子多福有着深刻的契合。而且对于统治者来说,蝉还象征着权力地位的永久传递,现代汉语中的“蝉联”一词,正由此而来。

这一枚小小的玉琀蝉背后,实际上蕴含了整个汉代宏大而精细的丧葬文化。 倘若再做进一步的解读,专家们甚至可以通过这枚被估价了六十万的玉蝉来判定汉代当时的社会状况。 西汉初年,天下百废待兴,所有的丧葬用品都没有统一的规格,技法也相对粗糙。但到了西汉中期,玉琀等各种陪葬品都有了统一的尺度,葬玉制度趋于完善,这也让作为玉琀使用的玉蝉愈发精美。

总而言之,对这名女子来说,参加这场鉴宝节目可谓是惊吓有余,喜忧参半。 如果以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这些所谓的长生当然都是无稽之谈,这枚玉蝉也不过是饰品而已。 但是,对于祖先的敬畏也是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更不必说牵扯死生一类的大事。究竟该如何看待这枚戴了十年的玉蝉,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晓了。 参考文献: 1、王晓琳:《汉代玉蝉文化研究》,中国地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 2、华义武主编. 中国玉器收藏鉴赏全集 全彩版[M]. 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008.01。 3、周秋香:《两汉时期墓葬中出土玉璧、玉蝉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年。 4、袁红葵.汉八刀玉蝉[J].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8,(第3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