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一向以胸襟似海、有容人之量而著称于世。他在位期间,手下重臣魏征、马周等人都以直言敢谏闻名,无论意见多尖锐,言辞多激烈,李世民都能坦然接受,胸怀令人叹服不已。在唐朝开国战争中,很多武将都曾是他的对手,在战场上杀得你死我活,但只要人才可用,他都会不计前嫌收入麾下。

武德九年六月,玄武门之变中,太子建成的心腹部将薛万彻,带兵围攻秦王府,差点把李世民的家属满门抄斩,李世民却丝毫不以为意。因为薛万彻是一员能征惯战的良将,李世民爱惜他的将才,不忍加害,千方百计再三招降,终于把薛万彻感动,心悦诚服归顺了李世民。由此可见,李世民的肚量气魄,远非一般人可比,是名副其实的王者之风、仁者之风。 然而,在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中,一生宽宏大度的李世民,却一反常态,干了一件让人难以理解之事。当年六月十一,李世民带领唐朝大军,猛攻安市城。安市城守军力不能支,连连向国内告急。高句丽大军高延寿、高惠真等人,带领十余万大军星夜驰援安市城,双方在驻跸山相遇,著名的驻跸山之战就此爆发。

唐朝军队总数量处于劣势,还不及高句丽大军的五分之一。但李世民本人善于用兵,一生打过无数硬仗险仗,他手下又多是久经沙场的名将,刀山箭雨中摸爬滚打一辈子,“猛将锐卒,悉萃于此”,根本没把高句丽大军放在眼里,用李世民的话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至于摧坚决胜,故当不及老人!”端的是豪情万丈,壮志凌云。因此唐军人数虽少,但兵强将勇,指挥得力,战斗力极强,“闻高句丽至,皆拔刀结旆,喜形于色”,全军士气高昂。

李世民胸有成竹做出布置,命令老将李勣带领万余人马担任正面迎击,长孙无忌则带领万余人马,偃旗息鼓隐蔽到山岭后,他带领四千多精锐骑兵,登上北山之顶隐蔽起来。六月二十二,高句丽大军向李勣的军阵发起冲击,双方陷入激战。战事正酣时,长孙无忌率领大军突然从高句丽大军背后发起猛攻,同时李世民的奇兵居高临下,铁骑铿锵势若奔雷,从山坡上疾驰而下,直接把高句丽大军截为两段,高句丽大军登时陷入混乱,十余万人大败亏输,死的死降的降,瞬间土崩瓦解。

然而李世民事后在处置战俘时,却做了一件让人难以理解之事。高句丽战俘三万六千多人,他把其中的酋长和骨干挑出来三千多人,带回长安,其余人全部释放。但高句丽的同盟军靺鞨人,却遭到他的严惩。《旧唐书》记载,李世民“收靺鞨三千三百,尽坑之”,《资治通鉴》也记载,“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坑之”,三千三百多个活蹦乱跳的靺鞨勇士,全被李世民下令埋入土中“坑杀”。

靺鞨人,是生活在辽东的一个古老的游牧部族。他们“性忍悍,善射猎”,“尤为劲捷,每恃其勇,恒为邻部之患”,由于世代以射猎为生,个个都是凶悍善战的勇士,经常侵扰别的部落。由于与强大的高句丽比邻而居,靺鞨人长期依附于高句丽,故此他们才会出现在驻跸山之战高句丽人的阵营中。 李世民一向大度,在此之前,从来没有干过大批屠戮战俘的事。然而这次却一反常态,对靺鞨勇士痛下杀手。靺鞨人在驻跸山之战中,史书中也并没有提到他们有什么明显的战绩,或者对唐军造成过什么大的杀伤,却遭到李世民如此痛恨,实在令人惘然不解。后世史学家对此也不能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对李世民这次举动,至今仍然没人找到原因,成为千古之谜。 参考史料:《资治通鉴》、《旧唐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