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春节,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已经成为中国影史票房第一名,正在冲击百亿票房。
电影火了,电影里出场不过几分钟的石矶娘娘,也征服了不少观众,登上各大热搜榜。
图源:电影《哪吒2》
不少网友大展身手,以石矶娘娘为原型进行二创,喜爱到让“一家一户石矶娘娘”话题登上热搜。
图源:微博截图(左)、小红书@一木(右)(已获授权)
那火遍全网的石矶娘娘又是何许人也?
宋代洪迈的《夷坚志》记载,有一个程法师治病驱邪很厉害,曾用“那吒火球咒”击退石精。此处的石精多被认为是石矶娘娘的雏形。
到了元明时期,哪吒大战石矶娘娘的神话故事逐渐形成并丰富,元明时期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与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均有提及。
而在此前大多数观众的印象里,石矶娘娘是2003版动画片《哪吒传奇》中喊着要“让女娲做我的丫鬟”的邪恶反派角色,很难说有许多观众喜爱。
图源:动画片《哪吒传奇》
所以,这个原本不算特别起眼的角色,为什么在《哪吒2》里出圈?
为什么《哪吒2》里的石矶娘娘那么受欢迎?
反差萌,是许多观众看完电影后对石矶娘娘的评价,也是观众喜欢她的重要原因。
先说“萌”。学术定义上的“萌”,最早由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提出,用以概括一系列由视觉感知的婴儿外貌或行为特征,也即“幼萌”。
除“幼萌”外,还有学者提出“趣萌”。据西安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研究者的总结,与幼萌的婴儿特征不同,趣萌强调一种捉摸不定的幽默和顽皮的性格。
再看《哪吒2》中的石矶娘娘,可以说是幼萌、趣萌双管齐下。先是石矶娘娘与魔镜展开“谁最美”的趣味对话,资深爱美宅女的趣萌形象出现在荧幕。被哪吒打碎后,石矶娘娘又带着面颊饱满、身子圆滚滚及笨拙动作等典型的幼萌特征逃跑。
图源:电影《哪吒2》
更别提“萌”本身还有“植物嫩芽”之意,如《说文解字》中就提到“萌,草芽也”。mini版石矶娘娘逃跑时还不忘捡树叶子当蝴蝶结,实现了萌上加萌。
图源:电影《哪吒2》微博
而据西安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研究者的总结,不同对象的萌都能引发人们的积极情绪。如人们在看到婴儿或更萌的汽车时,与积极情绪有关的面部肌肉都会自动激活,看萌的动物和产品同样有利于人们保持心情愉悦。此外,与成人脸相比,人们对婴儿脸有明显的注意偏向,也对其投入更多的注意力资源。
也就是说,观众看到石矶娘娘的萌,自然容易感受到积极情感或投注更多注意力。
再加上“反差”的存在,石矶娘娘受观众喜爱也很合理。
《哪吒2》中的石矶娘娘设定,先是一改《哪吒传奇》中的邪恶反派角色,让不少网友感叹“石矶娘娘人设反转”。
再具体到影片中,粉红披肩、双丫髻的少女感妆造与巍峨体型结合,石矶娘娘以大胖丫头的形象闯进观众视野。这一闯不要紧,随后的mini版石矶娘娘带着儿童声线与小石子造型放狠话,又让观众开眼。
图源:电影《哪吒2》微博
由此观之,视听觉的多重反差带来新异的刺激,观众们若出于好奇去了解,当然能体验到满足和愉悦感。
此外,让不少网友感叹“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石矶娘娘,其良好心态也为人物魅力锦上添花。
靠着“虽然石矶娘娘我貌美如花,但山外有山的道理我岂能不懂”的谦虚,与哪吒大战时“这整座山都是老娘的身体”的霸气,还有逃跑时“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乐观,石矶娘娘以人格魅力圈粉无数。
图源:电影《哪吒2》微博
更何况,无论是在影片中,还是在经典神话著作中,石矶娘娘受到的都是无妄之灾,观众很难找到讨厌石矶娘娘的理由。
例如,影片中的石矶娘娘不过是宅家照镜子,却被哪吒袭击,一句“我们见过吗?你跟老娘我拼什么命”可见其被打得莫名其妙。“这座山里除了我根本没有其他人”的台词,以及被太乙真人晃吐了只吐出小石子,可以推测也并非是吃人作恶的妖怪。
再看经典神话著作,石矶娘娘同样是“人在家中坐,箭从天上来”。
比如,《封神演义》中的石矶娘娘打到“哪吒手无寸铁,将何物支持,只得转身就跑”,起因是“哪吒拿起去射了一箭……有一石矶娘娘的门人……被这一枝箭正中咽喉,翻身倒地而死”。
又如,《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被设定为“诸魔之领袖”的石矶娘娘尽管兴兵,起因也是哪吒“不意时上帝坛,手搭如来弓箭,射死石记娘娘之子”。
也就是说,除了2003版动画片《哪吒传奇》中的反派石矶娘娘,其他几版故事中,都是哪吒先招惹的石矶娘娘,石矶娘娘反抗后丧命。
心疼石矶娘娘的人们,甚至为其造了个报仇的故事。
如《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江苏卷》收录有这样一则故事,讲述了石矶娘娘被太乙炼成石头后,被哪吒扔到花果山,后转胎为石猴,得道成为孙悟空,大闹天空把哪吒打得落花流水,报了前世之仇。
石矶娘娘与孙悟空的血缘关系暂且不论,不过,从石矶娘娘到孙悟空,神话人物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石头?
神话故事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石头成精成仙?
石头,确实在神话传说中很有存在感。
比如大禹。西汉著作《淮南子》记载有“禹生于石”,更表示“化为石,方生启……石破北方而启生”,即大禹的妻子化石生子,儿子启也是从石头里出来的。
图源:纪录片《山海经奇》
又如孙悟空。明朝神魔小说《西游记》表述为“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
图源:电视剧《西游记》(86版)
顾名思义,石矶娘娘也跟石头脱不了关系。《封神演义》描述成“石矶乃一顽石成精,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得道数千年”。在该书中,还有玉石琵琶精,被姜子牙用三昧真火烧出原形玉石琵琶。
在程乙本《红楼梦》中,贾宝玉也与女娲补天仅剩的一颗石头相关。书中表述为“无才补天、幻形入世,被那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引登彼岸的一块顽石”。
神话传说、民间故事里成精、成仙或成人,为什么喜欢用石头?
在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学者崔小敬看来,诞生于原始社会的石头崇拜作为一种远古时代的记忆积淀在人类思维深处,从而幻化出种种石头神话。不管是自然仙石诞生出的孙悟空,还是女娲顽石幻形成的贾宝玉,对石头的神秘运用是远古石头崇拜的遗留,也是文学对原始石头神话的选择、提纯与重构。
上海交通大学学者叶舒宪也认为,世界主要的五大古文明起源期均伴有玉石崇拜现象,将某种石头神圣化的玉石神话信仰及观念,是构成世界各大古文明发生期的共同要素。
换而言之,石头自古有之,融入神话传说中也自然而然。
再细看神话传说,也能给石头成精成仙找出些科学意味。
如《西游记》中记载的是“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封神演义》说石矶娘娘“此石生于天地玄黄之外,经过地水火风,炼成精灵”,《红楼梦》提到“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
也就是说,历经风蚀、水蚀,或是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在机械剥蚀作用、化学剥蚀作用等综合地质作用下,石头变得千奇百怪,外表像猴、像人都是有可能的。比如黄山就有“猴子观海”的景点,说的就是山峰上有一块如猴蹲坐的石头。
图源:黄山 微博
就石头本身而言,人们赋予其丰富的意涵,也适合作为神话人物的隐喻。
例如,西汉《战国策·齐策四》以“归真反璞,则终真不辱也”,肯定了石头的纯真质朴;汉代《孔雀东南飞》中“磐石无转移”,可见石头的坚韧;唐代白居易诗歌中以“义心若石屹不转”将石头与忠义挂钩;宋代王奕又以“老我重来,海干石烂”表达坚定的意志。
可以看到,石头早就被人们赋予了灵性,由石而生的神话人物,也多少带有点石头的特征。如取经路上的孙悟空,有着由始至终的顽强与坚忍。《哪吒2》中的石矶娘娘,饺子导演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其心思单纯。
总而言之,经过大自然鬼斧神工的石头,再注入一点灵性,石头脱胎换骨,从里面蹦出啥都有可能吧。
[1]许丽颖,喻丰,周爱钦,杨沈龙 & 丁晓军.(2019).萌:感知与后效.心理科学进展(04),689-699.
[2]李天然 & 俞国良.(2015).人类为什么会好奇?人际好奇的概念、功能及理论解释.心理科学进展(01),132-141.
[3]崔小敬.(2000).石头的天路历程与尘世历劫——《西游记》与《红楼梦》石头原型的文化阐释.红楼梦学刊(02),323-333.
[4]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江苏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各省编辑委员会.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 江苏卷[M]. 北京:中国ISBN中心, 2009.02.
作者:杨潘莲
编辑:田纳西
值班编辑:敏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