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樊玲玲

近日,河南郑州中牟县一学校班级组织的“感恩教育”中,安排家长跪地成“人桥”,让学生蒙眼踩背越过。现场视频曝光后引发舆论热议。10月7日凌晨,该校发布情况说明称,9月30日,学校高一年级开展家校共育活动,个别班级在取得家长同意后,举行“感恩教育”拓展活动,因具体细节考虑不周,造成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不当形式,引发部分媒体和网民误解,在此表示歉意。

但舆论关注的从来不是“谁举办”“什么时候举办”,而是这场“以教育为名扭曲感恩教育本质,践踏家长尊严”的活动本身。

媒体:感恩教育无需践踏尊严

“为了孩子,咱们趴下当桥”。学校的一句口号,看似感人,实则荒诞。家长跪地搭人桥,让孩子踩踏通过,如此的“感恩教育”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活动设计的初心可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感恩家长的托举,但当学生踩过家长的背部,感恩的心真的会滋长吗?

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是为了唤醒学生对父母对社会的真挚理解与敬意,而不是通过一场以尊严为代价的“表演”让学生产生愧疚心理。这不是在培育学生感恩的心,而是在制造愧疚。而这场“教育”里,学生产生愧疚的根源,也并不是对养育之恩的深刻感悟,而是对自己从父母背上踩过的惊愕与羞愧,这种教育,教不会学生感恩,只对学生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伤害。

于家长而言,为了配合学校,为了“不拖孩子后腿”,他们不会反抗学校的决定,只会跪地任学生踩。这一举动不仅是对家长人格尊严的践踏,更将其置于极大的安全风险中。成年人为养家而劳动,腰背部本就易受损,让已经是中学生的孩子从背部踩过,他们的安全谁来保障?

媒体:感恩教育无需践踏尊严

近年来,这种感恩教育在中小学中极为流行,但形式上常常为人诟病。或是一讲二哭三卖书式的感恩催泪演讲,或是大操场上集体给父母洗脚,甚至于道德绑架式的下跪磕头,好像不哭就不懂感恩,不洗就不懂回报,不磕就不懂孝顺。我们不否认教育者为培养学生感恩之心的初心,但当这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感恩教育泛滥时,是否应该思考,这种教育真的能走进学生的心吗?

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教育不是靠一场精心策划的情感剧就能完成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学生在真实生活里自然而生的感悟,远比人为制造的戏剧来得猛烈,来得深刻。

当“感恩”需要通过践踏尊严来实现,当“教育”需要用安全风险来背书,这已经不是教育的创新,而是一出荒诞的闹剧。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该明白,教育不是导演一场戏,而是滋润一片田。感恩教育需要的是如春雨般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不是“雷声大,雨点小”,噱头有余,真诚不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