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生日会背后全是算计,可惜她没看懂,只有果郡王明白了

观众这样评价《甄嬛传》中的雍正和甄嬛,说:他们爱过,但没有相爱过。

对于甄嬛而言,虽然与雍正有年龄差,但是面对帝王明目张胆的宠爱时,她也禁不住心动,将所有的真心交付。

在甄嬛获宠后的第一个生日,她的被爱被具象化了,看到雍正为她精心举办的盛大婚礼,不止甄嬛心动了,屏幕前的观众也沉浸其中。

但如果展开上帝视角,看一下此时雍正内心的真实想法,就知道为何郑晓龙拍摄《甄嬛传》时,为其定义的主题为“批判”

雍正交代果郡王来举办这场生日会,从结果来看确实效果不错。

将温泉水引入到荷花池,促使荷花提前开放,还有满天的风筝,很符合此时甄嬛“少女怀春、情窦初开”的心情。

甄嬛满脸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导演也特地将镜头对准了旁边的人

皇后是嘲笑,嘲笑甄嬛不懂看似受宠实则为替身的事实,同时也有心酸;

其中最醒目的就是华妃的反应,她也心动于这次惊喜,但转念想到这是自己最爱的男人“讨好”别的女人的,又随即换上了失落的表情。

旁边的颂芝也一直关注着自家小姐的反应,看到对方不高兴,她也很快高兴不起来了。

导演将镜头大面积对准华妃,直接告诉观众:她的反应才是这场生日会的核心所在,就是要通过华妃的视角,让所有人都知道此时皇帝最爱的是甄嬛

此时的雍正完全将甄嬛当作纯元的替身,这场生日会与其说送给甄嬛的,不如说是送给他心心念念的纯元。

当然,雍正作为九子夺嫡的赢家,绝对不可能是个“恋爱脑”。

皇帝的后宫与前朝息息相关,雍正扶持甄嬛本质是构建制衡华妃的新权力支点

比如,甄嬛初次得宠时,雍正赐浴温泉等逾制恩典,表面是深情,实为向华妃传递警告信号——年氏并非不可替代。

至于为何雍正选中果郡王,实则也是用他的贵重身份展现雍正对甄嬛的宠爱,对比后面迎甄嬛回宫也是相同的套路。

果郡王作为闲散宗亲,他出面操办盛典既能彰显帝王恩宠(避免皇帝亲自下场显得沉溺女色),又隐含了皇权对宗室的绝对控制(果郡王必须服从皇命)。

剧中果郡王在筹备时特意采用莲花、风筝等元素,表面是投甄嬛所好,实则暗合雍正“出淤泥而不染”的政治人设打造,符合编剧对其“皇权推手”的定义。

包括姣梨妆,它也是帝王心术的一种意识形态载体

姣梨妆以梨花为形,梨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离别”与“纯洁”,雍正借此暗示甄嬛需保持“忠君不二”。而民间效仿此妆,实为皇权审美自上而下的规训。

导演怕观众看不懂,还亲自安排了福晋们和后宫聚会,讲述了一下“姣梨妆”的盛行,借机将民间以接收到皇帝宠爱甄嬛的信号传递进来。

这场看似盛大的生日会背后全是算计,可惜甄嬛没看懂

甄嬛在生日会时仍沉浸于“四郎情深”的幻象,她熟读史书却始终未参透“后宫即前朝”的本质,直至“纯元故衣事件”才彻底觉醒。

这里甄嬛的“这种认知滞后”,也能了解到导演想表达的“封建制度对女性主体性的剥夺”

值得注意的是,果郡王虽看透生日会的政治性,果然将生日会风光大办、广而告之,但其后与甄嬛的相处经历恰恰证明他同样困于情欲迷局。

他的“明白”仅限于战术层面,却缺乏战略眼光,比如后期私自带兵救甄嬛反遭雍正猜忌,这些都完成了很好的对照,即便是贵族精英有时候也无法挣脱时代枷锁。

有观众这样评价:甄嬛的生日会就像一场精心编排的傀儡戏,雍正执线、果郡王司乐,而甄嬛直至跌落高台才看清提线之绳

前期的雍正对甄嬛“有真心,却不多”代表了帝王情感的异化本质,在绝对权力面前,真心不过是维持系统运转的润滑剂,残酷却真实。

所以,许多观众看完《甄嬛传》都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感觉是爽剧,但内核却是悲剧。大结局甄嬛看似拥有了一切,却失去了所有。

这也对照了郑晓龙拍摄《甄嬛传》的初衷,他就是带着“批判”来的。

我要说的就是这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